秋寺
征雁飛飛塔上頭,深藏蘭若地清幽。
半林落葉荒山路,一杵疏鐘冷寺秋。
僧杖乍歸云滿缽,佛鐙初上月當樓。
行將看菊來禪榻,靜誦《楞嚴》學比丘。
征雁飛飛塔上頭,深藏蘭若地清幽。
半林落葉荒山路,一杵疏鐘冷寺秋。
僧杖乍歸云滿缽,佛鐙初上月當樓。
行將看菊來禪榻,靜誦《楞嚴》學比丘。
遷徙的大雁在塔的上方飛過,深藏著的佛寺所在之地十分清幽。半片樹林里落葉堆積在荒山上的小路上,一聲稀疏的鐘聲回蕩在清冷的秋寺中。僧人剛剛持杖歸來,缽盂好似裝滿了云氣,佛燈剛剛點亮,月光正照在樓頭。我即將來看菊花并來到禪榻旁,安靜地誦讀《楞嚴經》學習比丘的修行。
征雁:遷徙的大雁。
蘭若:寺廟。
杵:這里指僧人的木魚聲。
鐙:同“燈”。
《楞嚴》:《楞嚴經》,佛教經典。
比丘:佛教指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在秋季游覽寺廟時有感而發。當時社會或許有一定的佛教文化氛圍,詩人受其感染,對寺廟的清幽環境和佛教修行生活產生了興趣。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秋寺的清幽之景和表達對佛教修行的向往。其特點是意境營造出色,通過多種意象組合展現秋寺特色。在文學上,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與宗教融合之美的捕捉。
桃李艷春風,榮華照京洛。九陌飛香塵,朱樓響弦索。
美人倚修欄,青娥卷珠箔。白面誰家郎,巴商載金槖。
大艑何岢峨,系舟樓下泊。哀彈雜清歌,日日樓中樂。
謂言如江流,偕老有盟約。一朝買嬋娟,蟬鬢輕梳掠。
情從新人歡,恩與舊人薄。去年與青棠,今年贈芍藥。
人生有榮謝,曾不待衰落。倡女不嫁人,深心失期約。
悠悠倦徂征,忽忽厭羈旅。
出門復風埃,況乃迫繁暑。
茲游愜初心,突兀見精宇。
高人昔所廬,樹木亦奇古。
微風入冠裳,林影散廊廡。
僧窗靜無塵,燈火照眉宇。
閱此坦腹姿,須髪稀可數。
樂死固不虛,顏色如處女。
平池渺清深,淅瀝過新雨。
誰言臨池工,至技本天與。
鵝群久已空,團扇復何許。
興盡且當歸,夜半月方吐。
長安城邊邊地永,萬里沙場地無井。
秦人掘土土作城,城下窟深胡水冷。
漢家將軍號都護,西征上隴寒日暮。
野駝跑水無處尋,飲馬長城窟邊去。
長城窟,古來戰死多白骨。
征人半作馬下塵,猶向陰山鬬馳突。
去時胡天霜雁鳴,歸見玉關春草生。
將軍功高封列城,鬬死伍符無姓名。
裕陵神謨與天通,昆侖以西俱鑿空。渥洼初來九夷服,盡得大宛三象龍。
于闐鳳腦世未識,但見蹴踏長秋風。鬼章錦膊驚絕代,更看吐蕃獅子驄。
胡兒骯臟雙眼碧,錦韀錯落青絲籠。最后一匹號雄健,見自往來天仗中。
羽林騎士鐵撾肅,鳴珂蹀躞纓垂紅。諸番入貢御閑溢,君王晝坐蓬萊宮。
為臨玉陛閱神駿,詔寫真形誰最工。龍眠妙伎非俗畫,不數當年老曹霸。
三驄豈是拳毛?,俶儻權奇頗閑暇。??云之姿迣萬里,太一來貺天馬下。
內人傳看十二蹄,一笑微生咫尺威。自從鼎湖弓劍墜,龍媒上天久不歸。
只今空對畫圖泣,忍聽鳥呼金粟堆。
驚沙撲面犬羊腥,坐嘯胡床卻五兵。
未忍焚廬攻腐鼠,要須劈水膾長鯨。
收身且護千金璧,琢句尤夸五字城。
筑室掛冠真漫耳,麒麟圖畫有高營。
人言不如意,十事常八九。
君看得意人,奪去亦難守。
子云草玄文,復瓿人不取。
更喜淵明門,春風五楊柳。
當年富貴士,泯默亦何有。
乃知百世下,靜者差得久。
睿哲天攸縱,神機智獨謀。
塵流藏寶閣,鎖鑰受降樓。
風急鸰原晚,霜寒雁宿秋。
遺衣今在寢,猶想未明求。
白羽紅旌繞山麓,爭向山南射奔鹿。
獵夫舉網常苦辛,誰寢其皮食其肉。
腹中著子初成斑,梅花碎點真珠圓。
雙桃壓髻玉簪短,去作誰家頭上冠。
貴家金多逐時好,尚蹙蛾眉嫌不早。
一皮可直三萬錢,競作苞苴當珍寶。
大者有茸胎有紋,舉無遺族如何冤。
玉纓瓊弁者誰子,始作此俑知非賢。
十里云煙山繞郭,一川風雨樹參天。
漸看綠筍穿林出,已見新荷弄水圓。
逐客詎堪分竹使,疲氓正合用蒲鞭。
郡僚若得岑公孝,便欲燒香閉合眠。
脫手新詩咳唾成,曹劉鮑謝未為能。
少時不厭家如磬,歲晚聊因酒作丞。
天與吾人終淡泊,才如此老不飛騰。
蓋棺何物無遺恨,太史知公解曲肱。
羽衛森嚴錦繡成,夜寒璧月有余清。
皇壇奠玉橫參近,柴燎升煙宿霧晴。
晏粲九天風露迥,雍容群辟珮環聲。
執綏更喜多儀肅,盛事應傳伯仲榮。
作意尋蘭若,重來是有緣。
眼前真是喜,境熟故依然。
歸跡休論靜,收心莫話禪。
廊虛剩看月,照影枕書眠。
王公制練衣,謝傅捉葵扇。歘若置郵然,一昔徧海縣。
東坡百世師,乘云上騎箕。文爭日月光,氣敵嵩華齊。
諸儒望先覺,坐待成風斵。一斤應手揮,郢鼻無留堊。
公生不并時,關楗同一機。識真屬具眼,造的今中眉。
詩亡束晳補,書受伏生所。神交接混茫,參差夢中睹。
授我筆如椽,五色光屬聯。醉上金鑾殿,揮泉灑謫仙。
天位迎陽轉斗南,千官山立盡恭嚴。
共欣奠玉煙初達,爭奉回鸞日已暹。
歸問雪中誰詠絮,冥搜花底自巡簷。
禮成卻喜歌盈尺,端為來麰萬宇霑。
太極分高厚,輕清上屬天。
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
行溢三千數,時丁四萬年。
丹臺開寶笈,金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