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秋遇沈從弱于石埭遂往白門相期歸路訪其安慶家居兼取藥地和尚近耗明年歸舟經過乘風不及登岸為之悵然
去歲曾相約,
春江草閣中。
擬聞清嘯足,
兼與老禪通。
破浪浮揚子,
看山失皖公。
無由登彼岸,
人世易西東。
去歲曾相約,
春江草閣中。
擬聞清嘯足,
兼與老禪通。
破浪浮揚子,
看山失皖公。
無由登彼岸,
人世易西東。
去年我們曾有約定,要在春天江邊長滿青草的樓閣中相聚。本想聽到你清越的嘯聲,同時也能與藥地老禪師互通消息。如今我乘船破浪渡過揚子江,看山時卻錯過了皖公山的身影。沒有機會登上對岸的安慶,人世之間總是輕易就各自西東。
辛亥:干支紀年,此處約指明末清初某辛亥年(如1651年)。
石埭(dài):古縣名,今安徽省石臺縣。
白門:南京的別稱,因六朝時南城門色白得名。
藥地和尚:即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思想家,出家后號藥地。
揚子:揚子江,長江下游河段的別稱。
皖公:皖公山,今安徽天柱山,因春秋時皖伯治此得名。
西東:喻分離,猶言“各奔東西”。
此詩作于辛亥年(約1651年)后次年。作者與友人沈從弱于石埭(今安徽石臺)相遇,同往白門(南京),約定歸途訪問沈氏安慶家中并探聽藥地和尚(方以智)近況。次年歸舟經過安慶時,因風勢不利未能登岸,故生悵然,遂作此詩。
詩以平實語言記錄約定與失約的經歷,借‘失皖公’‘無由登岸’等細節,含蓄表達對友人的思念與世事無常的悵惘,情感真摯,體現清初詩歌重真情、輕雕琢的特點。
禿髠歸陽羨,仙髯臥古藤。
前賢成昨夢,后輩嗣誰鐙。
傾蓋欣如故,吟壇得共登。
春風吹相聚,聊此寄韋冰。
紅芳銷歇后,天質最分明。
剪襯青云薄,團成白雪輕。
官途榮進取,時樣妄推評。
本色相看處,幽窗不世情。
交秋苦旱走疲農,惟合投忱地府龍。
里社相師憑梵唄,山川無語笑盲聾。
忍教地寶罹枯渴,安得天機捷應舂。
聯日定勞君眼力,雨晴只隔望春峰。
玉瑤分自海仙匳,藜腹新來約束嚴。
入手頗憂窮鬼捩,收涎已絕老饕饜。
何妨帶甲歸庖慣,相與調珍助齒甜。
要識淡中滋味永,多加椒酒少施鹽。
來訪寄窗師,新田雨茗期。
涼生開酒量,香妙醒詩脾。
半日舊來話,古心他更誰。
要知夢非夢,試問兩相知。
危世見交情,相逢坐小亭。
平看二麥秀,虛受萬山青。
往事酒俱醉,可人詩自醒。
悠悠一俯仰,白鳥入冥冥。
人生自多事,本是一蘧廬。
忽忽夢柯外,累累炊劍余。
清吟投病枕,細讀當醫書。
此去更何日,相過話索居。
玉川子后是吾生,自課園中拾晚榮。
攙雨金芒排世好,飽春香瓣見天成。
不煩鉦鼓騰山噉,賸有旗鎗戰酒兵。
鳳舞賜團今絕想,只憑苦硬養幽清。
紫蓋矗天開,更無山并來。
腳飛云外去,眼到海東囘。
長嘯落林葉,新題淋壁苔。
茲游亦奇絕,休惜醉徘徊。
學得無名氏,游于何有鄉。
熟眠勝醉酒,清慮當焚香。
富有書連架,貧無盜伏梁。
只應詩社友,時節到門墻。
天空地闊本無言,兔走烏飛自做年。
老景光陰炊黍外,客窗風雨釀梅前。
事隨笑去戶門福,詩為別來朋友賢。
河水洋洋山杳杳,一聲歸櫓綠楊邊。
梅老竹疏疏,先人有敝廬。
偷生俄八十,課子尚三余。
腳軟安憑杖,牙衰爛煮蔬。
天猶嫌過分,時復病河魚。
方外好交情,詩筒出醉屏。
清能濯驕暑,光欲掩常星。
自愧薄榆景,有生真草亭。
多年祇多感,岌岌舊門庭。
生其箕子國,來拜觀音山。
迢迢萬里外,了了一見閑。
風波任浩蕩,云月自往還。
莫怪圖三笑,我非元亮班。
古道在山林,還從冷處尋。
醉時詩落紙,夢里鶴隨琴。
歲月悠悠外,乾坤浩浩心。
何妨且留住,風雨是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