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四十首 其二十
同聲曾不少,今日幾人存。
最想匡山衲,多時阻笑言。
交惟天下士,法是眾中尊。
卻謝三千客,吾歸不二門。
同聲曾不少,今日幾人存。
最想匡山衲,多時阻笑言。
交惟天下士,法是眾中尊。
卻謝三千客,吾歸不二門。
曾經志同道合的人不少,如今還有幾人在世呢。我最想念匡山的僧人,許久都無法和他談笑交流。我交往的都是天下的賢士,佛法在眾人中最為尊貴。我辭謝眾多的賓客,我要回歸那不二法門。
同聲:指志同道合的人。
匡山衲:匡山的僧人。匡山,山名,在今江西廬山一帶;衲,僧衣,借指僧人。
不二門:佛教術語,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今用以稱獨一無二的門徑、方法。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經歷了人生的起伏和人事的變遷,看到曾經志同道合的人大多離世或離散,從而對世俗交往感到失望,轉而向往佛法的寧靜與超脫。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佛法的追求和對世俗的看淡。其特點是情感真摯,通過對比和直白的表述展現心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部分文人對佛法的尊崇和精神追求。
八十一年前,科名已褎然。
依劉王粲檄,入洛賀循船。
受禪碑誰上,閑情賦自傳。
江山英氣歇,堪恨亦堪憐。
仇山村叟始生辰,六袠平頭又見春。
檢歷今年交一歲,乘槎有日到三神。
文章翰墨聊從好,富貴功名莫認真。
且醉市橋新熟酒,紅梅花插白綸巾。
旭日曈昽飏拂羽,落葚空條生曉霧。
人生顏色逐春妍,夏葉喂蠶少絲縷。
蘭膏照繭未登簇,露濕頭梳惟水沐。
卻憐鄰女學煉真,藥爐七過煮桑薪。
縱逢蕭史上天去,甕盆生苔愁殺人。
北關到吳會,煙草亦詩情。
飲少但知價,行疏數問程。
天陰月不死,江闊水能生。
別后不得寐,相思還二更。
出城得佳山,兩峰特奇詭。一如植躬圭,一峰拱而侍。
我見猶愛之,而況謫仙子。孤墳在其下,政爾直一死。
謫仙真仙人,出處見諸史。豈敢傲吾君,辛苦植唐祀。
嗟予偘偘者,塵土正如此。停車不忍發,載拜顙有泚。
仰止青山高,清風與終始。孰謂千載人,不在天地里。
西南振響使人驚,未必秋聲作此聲。
萬騎奔馳鼙鼓動,千夫翻踏桔橰鳴。
初疑潮汐還疑雨,只在山林不在城。
人道今年豐稔兆,燈前起舞待天明。
驥尾流光不可追,山中小草合知非。
臘余四日春先到,官滿三年客早歸。
暗雨隨風茅屋漏,荒城爭米燎盆稀。
明朝又赴公筵賀,燈下醒眠懶解衣。
唐翁靜者閉門飲水啜粥無知音,我能發爾一片冰清心。
巨風吹天振海浪如屋,此翁林中眠正熟。
中天渴烏吐火六合新開窯,此翁兩鬢秋颼颼。
小兒爛羊瓜果盡青紫,此翁臨水洗雙耳。
蜩蟾蛙蚓聒亂昕夕雷無聲,此翁宴坐觀黃庭。
編茅斵室大如斗,蒼雪絲絲翳窗牖。
忍饑學得西山夫,胸中有道癯不枯。
木榔始花赤已實,百畝沉沉如櫛密。
露結風高霜氣寒,潤如美竹馨如蘭。
翁居巷南我巷北,況有薇郎能主客。
書篚幾杖皆清風,相看蔭我冰雪容。
瓊州歲月不可度,此境中州亦稀遇。
苦茗滿碗談興亡,日長歸來月滿堂。
明朝一舸崖州去,世事茫茫隔煙霧。
袖攜毫楮覓扁題,鴻飛冥冥留爪泥。
為書廣蔭扁翁室,淡墨欹輕醉中筆。
乘醉更作廣蔭詩,千載留與知音知。
途窮那免哭,哭罷一高歌。
白日催年急,青山閱世多。
浮生從潦倒,遺恨不消磨。
何許南來雁,殷勤掠暝過。
名山倦游歷,掛起手中藤。
佛國三生石,天巖百歲僧。
定回松院磬,吟苦雪龕燈。
愧我心猶雜,何因問二乘。
遠從溧里上潼川,渚宿巖棲約半年。
老子情懷原不淺,扁舟風景浩無邊。
故鄉兵后幾人在,明月秋中何處圓。
母氏懸懸兄弟望,順流及早理歸船。
非雨非雷勢可乘,柔枝弱葉力難勝。
疾于健將追奔馬,豪似吟仙賦大鵬。
柱砥潛移黃螘穴,山屏盡啟白云縢。
直須少霽飛廉怒,水落圩田谷再登。
幾年不寄子公書,忽向燕南遺鯉魚。
天遠地遙歸未得,男婚女嫁事何如。
壯游自致青云上,漫仕誰憐白髪余。
西浙林泉俱可隠,毋忘舊約共閑居。
霜晴泛渚狎輕鷗,人物欣逢古太丘。
喬木故家猶昨日,寒花老圃正清秋。
尊開北海心先醉,燭盡西窗話不休。
笑我一身閑未得,又隨新雨上歸舟。
秦赭鑿填石,不受鞭箠考。零落楚江滸,相峙矗三島。
穿松得細徑,據一陵二小。奔流浩浩來,五色爛華藻。
至寶地不惜,絕境天所造。誰言兩蛾黛,功奪京兆巧。
終朝對顰蹙,似為今古惱。然犀磯沉沉,跨鯨月皎皎。
絲綸三千丈,蒙沖百萬櫂。天風吹過夢,多憂只空老。
今者吾與子,所愜在幽討。供帳莫匆匆,槃觴從草草。
雅琴鼓一再,領此風日好。臨崖發清嘯,倚樹或顛倒。
禮存玉帛外,縱弛或一道。興極不知歸,白鷗破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