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二十一首 其十八
這個老漢,軟頑希罕。
煨而不熟,煮而不爛。
沒興遭他負累,被陷云黃苦難。
怨之不已,恨之不休,且將這個雪冤讎。
這個老漢,軟頑希罕。
煨而不熟,煮而不爛。
沒興遭他負累,被陷云黃苦難。
怨之不已,恨之不休,且將這個雪冤讎。
這個老頭,又軟弱又頑固,實在少見。像東西一樣,用小火慢慢烤卻烤不熟,用水煮也煮不爛。真倒霉被他連累,陷入云黃這般苦難境地。抱怨個不停,恨意也沒個完,暫且就用這個來雪洗冤仇。
軟頑:軟弱又頑固。
希罕:少見。
煨:用小火慢慢烤。
沒興:倒霉。
負累:連累。
云黃:這里可能是特定的指代某種困境,具體含義需結合更多背景,暫理解為一種苦難的境地。
冤讎:冤仇。
由于“偈頌”多為佛教禪語,此詩可能創作于佛教修行或參禪悟道的場景中。詩中的“老漢”或許是指修行過程中遇到的某種難題、阻礙或不良影響,詩人在修行中被其困擾,因而發出這樣的感慨。
這首偈頌主旨是表達對某種困擾的不滿與反抗。其特點是語言通俗,情感直白。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偈頌這種文學形式的口語化、質樸性,對于研究佛教文學和禪文化有一定價值。
皚皚白云擁龍峰,萬壑千巖在畫中。買得新醅開小閣,褰幃正對玉芙蓉。
苦無根蒂逐波流,風約才稀雨復稠。舊說楊花能變此,是他種子亦輕浮。
胡飯兼御。相國食前。方丈殊珍。粉加甲煎。名香熏陸。艾納回光。穆穆三春節。天氣暖且和。男當進曰女適人。投心委命□受身。昔有林號曰陰康。始教民舞。涕氣以揚之。鳳有翼龍有鱗。君不獨興。必須良臣。東方將欲和。太白星飛芒。曜靈照照舒光。
條垂大道自生憐,歷盡風霜鎖謹嚴。
長為別離情繾綣,漫因零落意纏綿。
秋懷無奈悲今日,春景何堪憶往年。
多少天涯憔悴客,閑愁應鎖灞橋邊。
客床起復眠,中心悵遐慕。嗟我庭中親,茲旦惟初度。豈獨別離深,鬢發久垂素。形留空役神,迢迢滯江路。
孝心一念亦無多,德行三千擅首科。不賴源泉涓滴在,爭看積累沛江河?
十載為郎典石渠,庭闈千里近何如。心懸故國今宵月,望切他鄉隔歲書。荒徑穿林還有筍,北堂每食可無魚。那堪伏臘西郊路,原草芊芊眼未舒。
吾州背山面江流,一雨便有泛溢憂。況復梅霖倒江海,白晝洶若龍移湫。眼看上流沒高樹,下流屋廬渺無處。君不見甲子之歲至甲申,如此災變已三度。
踏斷草鞋,拗折拄杖。徹底風流,匙挑不上。擬問如何,擘面便掌。
窮通歸造化,蹤跡易參商。自畫新居樣,誰傳舊稿香。寒沙埋虎坂,晚燒起龍岡。相望風塵闊,愁懷不可量。
僻地六七畝,好鄰三四家。逐時買雞犬,隨雨種桑麻。甕潑新篘酒,梅開老樹花。不愁甘旨缺,隨處見生涯。
看君已過杖鄉年,老大狂歌可似前。殉國不隨師友盡,居家徒作父兄賢。休同謝客貪成佛,莫學龐公愛坐禪。兒女閨庭看漸長,尚書多授伏生篇。白頭不覺老丘園,誰識襄陽一士元。世作甘泉高弟子,生為曲靖好曾孫。遺書未少黃龍洞,素業猶多白苧村。九十不妨還好學,猗猗淇竹為君言。平生師友與君同,白首無成愧義公。血化不曾披宿草,心喪何處哭長虹。門生嗚咽休吹笛,弟子摧頹罷執弓。野史相將多作傳,兩家傳信表孤忠。
快路日千里,畏途腸九回。古難當蜀道,今日下燕臺。柳色連村暗,波光映日開。北山如有待,猿鶴未應猜。
夢中曾揖蔡文姬,焦尾親傳半夜衣。莫向詩人彈別鵠,免煩衰淚對君揮。千紙爭傳戛玉詞,一庭渾臥借書瓻。從今有問新知識,徑說江城女項斯。
春來馬足漲桐溪,片片飛花落岸低。自啟柴門閒倚杖,靜看新水浴鳧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