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南席上聞歌
迎愁斂黛一聲分,
吊屈江邊日暮聞。
何事遏云翻不定,
自緣蹤跡愛行云。
迎愁斂黛一聲分,
吊屈江邊日暮聞。
何事遏云翻不定,
自緣蹤跡愛行云。
歌女帶著愁容收斂眉黛,一聲歌聲便將愁緒分開,在吊念屈原的江邊,日暮時分聽到這歌聲。為何歌聲如遏云般起伏不定?自然是因為她行蹤不定,就像喜愛飄蕩的行云一樣。
斂黛:皺眉,形容憂愁的樣子。
吊屈江邊:指在汨羅江邊,屈原在此投江,后人常在此憑吊屈原。
遏云:形容歌聲嘹亮,高入云霄,能阻止云的飄動。
行云:流動的云,常用來比喻行蹤不定。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在荊南的一次宴會上,聽到歌女的歌聲,聯想到歌女的身世以及屈原的遭遇,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借歌女的歌聲和身世,抒發愁緒與感慨。其特點是通過意象和設問來表情達意。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情感的敏銳捕捉。
憶長安,九月時,登高望見昆池。
上苑初開露菊,芳林正獻霜梨。
更想千門萬戶,月明砧杵參差。
溪上望懸泉,耿耿云中見。
披榛上巖岫,峭壁正東面。
千仞瀉聯珠,一潭噴飛霰。
嵯峨滿山響,坐覺炎氛變。
照日類虹霓,從風似綃練。
靈奇既天造,惜處窮海甸。
吾祖昔登臨,謝公亦游衍。
王程懼淹泊,下磴空延眷。
千里雷尚聞,巒回樹蔥蒨。
此來共賤役,探討愧前彥。
永欲洗塵纓,終當愜此愿。
前月月明夜,美人同遠光。
清塵一以間,今夕坐相忘。
風落芙蓉露,疑余繡被香。
憶長安,子月時,千官賀至丹墀。
御苑雪開瓊樹,龍堂冰作瑤池。
獸炭氈爐正好,貂裘狐白相宜。
江南季秋天,
栗熟大如拳。
楓葉紅霞舉,
蒼蘆白浪川。
江南仲夏天,
時雨下如川。
盧橘垂金彈,
甘蕉吐白蓮。
江南仲冬天,
紫蔗節如鞭。
海將鹽作雪,
出用火耕田。
巖居舊風景,人世今成昔。
木落古山空,猿啼秋月白。
誰同西府僚,幾謝南平客。
摧殘松桂老,蕭散煙云夕。
跡留異代遠,境入空門寂。
惟有草堂僧,陳詩在石壁。
八月九月蘆花飛,南溪老人重釣歸。
秋山入簾翠滴滴,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為儲皇定是非。
黃河西繞郡城流,
上巳應無祓禊游。
為憶淥江春水色,
更隨宵夢向吳洲。
樂是風波釣是閑,
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無自而然,自然之元;
無造而化,造化之端。
廓然愨然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
惟羨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來。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已逐東流去,
空見年年江草齊。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釣臺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
能縱棹,慣乘流,霅溪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
江上雪,浦邊風,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
楓葉落,荻花干,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
釣車子,橛頭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