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夏途中
前山歷盡后山來,日暮東西送雨回。
列嶂重關微徑出,遠煙幾道一村開。
老僧鳴磬歸香剎,翠鳥銜花過講臺。
南望岱宗青欲滴,碧空云外郁崔嵬。
前山歷盡后山來,日暮東西送雨回。
列嶂重關微徑出,遠煙幾道一村開。
老僧鳴磬歸香剎,翠鳥銜花過講臺。
南望岱宗青欲滴,碧空云外郁崔嵬。
翻過了前面的山巒,又迎來后面的山峰;傍晚時分,東西方向的雨云剛剛散去。層疊的山峰與險要關隘間,一條小路蜿蜒而出;幾縷遠煙飄起,顯露出山坳里的村莊。老和尚敲響磬聲返回佛寺,翠鳥銜著花瓣飛過講經臺。向南眺望泰山,山色青潤如要滴下;藍天下云外的山峰,巍峨高峻氣勢磅礴。
列嶂:層疊的山峰;重關:險要的關隘。
微徑:狹窄的小路。
香剎:指佛教寺廟,因佛前燃香而稱。
岱宗:泰山的尊稱,古代以泰山為諸山之首,故稱“岱宗”。
郁崔嵬(wéi):形容山勢高峻雄偉的樣子。
此詩為詩人行至章夏(地名,具體所指待考)途中所作,記錄旅途中所見山水村落、禪院飛鳥之景,反映了詩人對自然與人文交融之美的敏銳觀察。
詩以旅途行跡為線,描繪層山、暮雨、村煙、禪院、翠鳥、泰山等景象,畫面層次豐富,兼具自然之秀與禪意之幽,語言凝練生動,展現了詩人對旅途風光的細膩感知與審美意趣。
龍池柳色鎖春煙,故國風光此地偏。
高下樓臺渾浸水,往來車馬自隨船。
舉杯醉舞時相屬,倚瑟悲歌忽愴然。
安敢為文敵金谷,誤煩求友賦新篇。
莎階切切思寒螀,爽籟泠然露氣涼。
半夜云高蟾噴暈,一秋風緊桂飄香。
鳥驚危樹棲無定,人倚空樓望更長。
遙憶洞庭南去客,葉翻波急駐歸艎。
忝班清禁接嚴徐,詔侍延英訪對初。
滄海煙霞連太液,丹霄日月近雕輿。
明廷已奏安危策,紫府誰將姓字書。
從此青云知有路,致君材業不應疏。
文昌宮里柳依依,誰折長條贈我歸。
雨潤紫泥昏詔墨,風吹紅蘂上朝衣。
玉堂燕子應先入,朱閣楊花已半飛。
寒食未過春景熟,好同天陌去騑騑。
驅車凌灞岸,回顧望長安。
北闕塵明滅,南山氣郁盤。
人來日遠近,城轉斗闌干。
長樂鐘聲斷,秦川樹色殘。
聽歌迷夏首,倚瑟想邯鄲。
鬒變驚游子,因知行路難。
紅葉村邊白板扉,林間剝啄愧新知。
離居自信難同俗,載酒何時許問奇。
黃蘗人亡空有寺,錦袍仙去更無詩。
知君此日登臨意,不比兒曹飽腹嬉。
小庭追涼月生衣,紅蕖靜對丹桂枝。
凌波亭亭仙佩冷,弄香裊裊香風吹。
百憂身世得一笑,二妙風流此一時。
闌干獨夜發深省,憑詩寄與心相知。
望苑牧英雋,巖廊奉德音。
功如四支重,化以二南深。
安仰嗟維石,能傳賴碎金。
浮云送哀挽,慘澹更為霖。
昭回云漢麗清秋,曾看星槎歷斗牛。
歸去還為竹林會,相望寧減赤松游。
達人軒冕都如夢,塵世功名不自謀。
聞道東山多逸賞,從君欲具五湖舟。
靈液涵秋色,仙花露夕香。
交陰分擢秀,并蒂爛齊芳。
回復天鐘氣,深沈地獻祥。
寶燈輝四照,文羽勢雙翔。
飛蓋宸游密,披圖秘牒光。
重華與同本,并此祝無疆。
大野重陰合,危樓遠望迷。
風兼萬籟響,天與四溟低。
病樹先春發,驚烏未曉啼。
好同伊水客,香阜訪靈棲。
都門一分袂,覉旅兩如何。
薄宦貧病久,畏涂憂懼多。
幾成哭寢戶,幸免葬江波。
彌有三秋感,誰杭一葦過。
新愁添素髪,幽境長青莎。
安得攜君手,開懷醉且歌。
華閣昭回云漢間,侍臣高選奉清閑。
曹劉共許同時貴,楚粵初看報政還。
邂逅相逢驚遠別,從君一笑發愁顏。
莫教鐃鼓催行色,更益春風雨鬢斑。
紅顏翠髪奪春輝,繁手哀弦逐羽巵。
正使千觴無復醉,誰令中曲不勝悲。
留連起舞驚殘夜,倣寫遺音入怨詩。
我識東山安石意,沾襟應自屬桓伊。
淮上稱晨朝,晨光滿麗譙。
有懷空悵望,無和獨行謠。
水色全含鑒,林花半隱樵。
云煙平宿莽,鷗鳥破春苗。
野俗陽歌麗,游人白馬驕。
先生惟寂寞,至樂亦逍遙。
洙泗風差遠,川原景幸饒。
思君不得見,何以助簞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