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袁子才冬日寄懷韻 其二
林園拜賜仰皇情,愧我年衰列上卿。
廿載風花看幾度,三春桃李喜重生。
山連蓬島峰還翠,池接昆湖水更清。
縱有詩篇忙里得,那如把酒韻同賡。
林園拜賜仰皇情,愧我年衰列上卿。
廿載風花看幾度,三春桃李喜重生。
山連蓬島峰還翠,池接昆湖水更清。
縱有詩篇忙里得,那如把酒韻同賡。
在林園接受皇帝賞賜,深切感懷皇恩;自愧年老體衰,卻仍位列上卿之位。二十年來,看盡多少風花歲月;欣喜春日桃李,又迎來生機重綻。山巒相連如蓬萊仙島,峰巒依舊翠綠;池塘相接昆明湖水,更顯清澈澄明。即便在忙碌中偶得詩篇,哪比得上與君把酒言歡,同和詩韻的愜意。
拜賜:接受皇帝賞賜。
上卿:古代高級官員的尊稱,此處指作者當時的官職。
廿載:二十年。
風花:代指自然景色與歲月變遷。
三春:春季,農歷正月至三月。
蓬島:蓬萊仙島,傳說中海上仙山,此處借指皇家園林或秀美的山巒。
昆湖:昆明湖,清代皇家園林(如頤和園)中的湖泊,此處泛指清澈水域。
賡(gēng):繼續、酬和,指和詩唱答。
此詩為作者與袁枚(字子才)冬日唱和之作。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性靈派代表,常與友人以詩寄懷。作者時為朝廷官員(‘上卿’),晚年仍受皇恩(‘林園拜賜’),冬日收到袁枚寄懷詩后,感于歲月變遷(‘廿載風花’)與當下境遇(‘山連蓬島’‘池接昆湖’),遂作此詩回應,既表對皇恩的感激,亦寄對友人相聚唱和的期待。
全詩以和韻形式回應友人,前半寫受皇恩而自愧,中寫歲月與自然之景,末轉寫對唱和的向往,結構清晰。通過景與情的交融,展現了清代士大夫對皇恩的忠誠、對歲月的感慨及對友情的珍視,是一首情感真摯、意境雅致的唱和詩。
一不成只,
兩不在雙。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土膏初動麥苗青,飽食城頭信意行。
便起高亭臨北渚,欲乘長日勸春耕。
小樓細裊愁絲綠,和煙扶上庭竹。
飛來檐瓦響,都瀉作、奔渾秋瀑。
雨肥越顯孤燈,展夜衾、欲睡難熟。
別院弦柱促,正滾入、淋鈴哀曲。
重華隆帝道,戎蠻或不賓。
徐夷興有周,鬼方亦違殷。
今在盛明世,寇虐動西垠。
豺狼染牙爪,群生號穹旻。
元帥統方夏,出車撫涼秦。
眾貞必以律,臧否實在人。
威信加殊類,疏逖思自親。
單醪豈有味,挾纊感至仁。
武功尚止戈,七德美安民。
遠跡由斯舉,永世無風塵。
恩隆義重是君親,
忍著南冠一水濱。
頓首無衣誰氏子,
臥薪嘗膽乃何人。
雜花冥冥嶺云低,
紫艷紅芳各自奇。
最愛午風吹作陣,
杜鵑枝飏海棠絲。
半生謀道未收功,老去行藏尚捕風。
白日每多車載鬼,青天誰惜鳥傷弓。
神龍天馬塵埃表,沅芷湘蘭夢寐中。
莫訝當年詩案刻,忘身愚暗是埃翁。
萬頃滄江萬頃秋,
鏡天飛雪一雙鷗。
摩挲數尺沙邊柳,
待汝成陰系釣舟。
菡萏千枝發,池塘五月秋。
香繁初過雨,影密欲藏舟。
魚躍知琴樂,鷗飛為客留。
江湖未成往,愧此意悠悠。
長卿秉逸尚,妙齡事幽討。
灼彼春華姿,被服紈與縞。
時援綠綺琴,一理清商操。
中懷那可喻,含情欲誰告。
申言屬所歡,勖哉維此道。
大音一以倡,頹風日以掃。
人生易奄忽,長夜漫浩浩。
千秋良在茲,胡寧但衰老。
社鼠城狐何代無,
乘時應也用工夫。
而今又有依憑者,
辛苦從前作世儒。
元戎幕府倚天開,
將校星躔四下回。
漢壘天成標漢旆,
云州日轉作云臺。
蘭回舊蕊緣屏綠。美人獨在空房宿。遺落鳳凰釵。澆花濕筍鞋。燭分歌扇淚。含水彎蛾翠。欲寄未歸人。書羞字不勻。
著詞但見櫻桃破。妝成只是熏香坐。隱語笑芙蓉。羅衫裊向風。露從今夜白。空見凌波襪。生肯不風流。迷藏有舊樓。
鈿蟬金鳳皆零落。內人恐要秋衣著。強笑欲風天。身回夜合偏。別中還夢別。彼此名言絕。多病意常違。遲眠人不知。
更無人處簾垂地。桃花臉里汪汪淚。忍妒淚休勻。非愁亦有嚬。啼時驚妾夢。會與秦樓鳳。教妾若為容。難分此夜中。
樓臺深鎖無人到。神仙得似紅兒貌。信到落花時。惟教夢寐知。密書題豆蔻。強飲沽來酒。死憶有情人。香箋墨色新。
憶得雙文衫子薄。夜深斜搭秋千索。一夜好風吹。含啼向彩帷。紅樓三十級。綺閣臨初日。眼尾淚侵寒。簾烘欲過難。
落花不語空辭樹。伴郎翠鳳雙飛去。芳草踏青期。居然似夢歸。羞多轉面語。有意通情處。春思結垂楊。斷腸還斷腸。
東風小飲人皆醉。房房下著珠簾睡。壓酒及花時。長醒也是癡。防閑襟并斂。艷極翻含怨。嬌倚鈿箜篌。云輕雨易休。
好風儻借低枝便。此身愿作君家燕。飛燕在昭陽。春風引夢長。不知何處恨。已帶傷春病。嬌甚卻成愁。空簾且夢游。
明朝驚破還鄉夢。銀箏夜久殷勤弄。怪客有春愁。嬌歌半欲羞。繡衫金騕裊。何處深春好。淚粉玉闌珊。鴛衾不識寒。
恩袍出掛壯禪扉,試問何人達此機。船子夜來親下釣,碧潭明月有馀輝。
童子南來遺我詩,維摩方丈一伸眉。不勞言語通消息,夏熱春寒各自知。
得道無求幻與真,一筇一衲似閒云。忽聞師唱報恩曲,百草千花特地春。
赤風蕩海宇,弱水群飛揚。
日月長麗天,中有蓬萊鄉。
桓桓國虎臣,據圖畫封疆。
火生本必焚,害金自相戕。
屏藩既已撤,干戈及寢皇;
白日竄野馬,黃昏號國殤!
貴賤同一骨,誰為送北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