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懷古 其二
鄂渚樊山幾度秋,大江日夜向東流。
戰船浪卷陶公廟,賓幕風回庾亮樓。
煙雨六朝迷夏口,帆檣千里接荊州。
英雄名士俱陳跡,輸與沙汀數片鷗。
鄂渚樊山幾度秋,大江日夜向東流。
戰船浪卷陶公廟,賓幕風回庾亮樓。
煙雨六朝迷夏口,帆檣千里接荊州。
英雄名士俱陳跡,輸與沙汀數片鷗。
鄂渚與樊山歷經多少春秋,長江水日日夜夜向東奔流。戰船的波浪卷過陶侃的祠廟,幕僚的風聲回旋在庾亮的南樓。六朝的煙雨模糊了夏口景色,船帆桅桿千里相連直通荊州。英雄名士都已成為歷史陳跡,只余下沙州上幾片白鷗自由浮游。
鄂渚:古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因渚上多鄂菜(一種香草)得名。
樊山:又名袁山,在今湖北鄂州西,為武昌一帶名山。
陶公廟:指東晉名將陶侃的祠廟。陶侃曾鎮守武昌,平亂有功,后人立廟紀念。
賓幕風回庾亮樓:庾亮為東晉名臣,任江州刺史時駐武昌,常與幕僚登南樓(后稱庾亮樓)賞月,傳為佳話。
六朝:指三國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均以江南為中心,武昌為其重要軍事據點。
夏口:古地名,在今湖北武漢,為長江中游重要渡口,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沙汀:水邊的沙洲,此指武昌江畔的淺灘。
此詩當為詩人游歷武昌(今湖北武漢)時所作。武昌自三國起即為軍事要地,東晉陶侃、庾亮等名臣曾于此鎮守,六朝更迭亦在此留下深刻印記。詩人登臨古跡,面對浩蕩長江,觸景生情,追懷歷史人物與朝代興替,遂作此懷古詩以抒感慨。
全詩以“懷古”為核心,通過描繪武昌的山川形勝與歷史遺跡,借古今對比揭示“英雄俱往”的歷史規律,語言凝練、意境蒼茫,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吊古傷今之作,體現了懷古詩對歷史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快雨疏風六月涼。貂蟬人著彩衣裳。肅然心拜玉爐香。相國趣還調鼎鼐,潘輿指日下瀟湘。秋來江上接歸航。
朝來烏鵲喜,天畔鹡鸰歸。挈客登高閣,開樽對落暉。天香流綺席,秋色上羅衣。醉后回孤棹,風帆一片飛。
萬疊青山萬卷書,洞云深處道人居。堅剛在石心無異,圓活還君石不如。扣角笑人歌燦爛,掃苔愧我夢安舒。璠玙不必荊山問,此地包藏自有馀。
倔強自喜。萬里投荒良有以。夷夏大防。肯許胡兒臥榻旁。江山東望。虎踞龍盤空想象。依舊青溪。不見秦淮賣酒旗。相逢鄰叟。道我容顏還似舊。患難余生。剩有冰心未染塵。同儕三五。大節平生齊出處。義不帝秦。東海相期矢此心。無愁兒女。圍坐燈前爭笑語。多累中年。馬革空余志可憐。師曲為老。疲敵終看任摧掃。利害所趨。裁制才聞經濟呼。今宵無事。收拾流亡千種思。插了梅花。風味依稀似在家。明年今夕。大好河山應似昔。倭血盈卮。醉唱先人祭告詩。
巴山雪樹慘黃云,劍甲參差百萬軍。不用寒光苦凌鑠,若論官況冷于君。
往年曾渡險,新漲若為平。噴沬依山轉,生波浴日明。人從天上坐,舟似地中行。不見雍門者,空聞流水聲。
人道中秋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里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石楠葉落小池清,獨下平橋弄扇行。倚日綠云無覓處,不如歸去兩三聲。
誰放春云下曲瓊,一重薄隔萬重情。珠光蕩日春如夢,瑣影通風笑有聲。外面令人倍惆悵,里邊容眼自分明。知無緣分難輕入,敢與楊花燕子爭。
沙霧當年收亂略,乾坤此地著公祠。寒城誦德流風近,秋路驅塵駐馬遲。草際砰含河洛潤,天中目送鳳凰儀。崇楣未展遺思劇,攬轡高云愧獨知。
有客江邊問草堂,銀鞍白馬爛生光。不嫌茅屋絕低小,往坐竹陰移晚涼。入洛聲名動冠蓋,傳家文翰在巖廊。高風誰復如公者,肯接山林氣味長。
翠袖逢春自不寒,湘江云散水漫漫。飛來青鳥知何處,誤作仙源樹里看。
不管鋪天飛雪,依前艷絕。透簾疏影悄無聲,人但倚,眉彎月。自度情為誰設?古香寒徹。細將心緒辨分明,是點點,相思血。
至人思遠游,遠游竟何之。聊乘汗漫風,直與神仙期。晨興食方丈,暮歸宿瑤池。憑虛弄日月,劍佩光陸離。渴飲九霄露,饑餐千歲芝。平頭看星斗,揮手謝塵羈。歡忻朝帝座,指麾役靈祇。歸來馭元氣,飛云亦追隨。步虛振金石,天風吹鬢絲。兩儀與終始,三光共盈虧。茫茫塵海人,蚩蚩詎能知。
芙容闕下望庭闈,乘傳爭看四牡騑。南極星連三島近,西曹人逐片云歸。堯階實命承天語,漢署香風入彩衣。試問鹿門同隱處,何如蕭史鳳雙飛。
桂館瓊扉薜荔墻,清脩獨爾意難忘。已將蘭芷為芳藉,更集芙蓉制錦裳。洛浦佳人鳴佩玉,茂陵才子詠鸞凰。應須一巹仙家酒,散作人間雨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