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頭遇翟梧臺丈
晴江凈不流,白石竹林幽。
纜短隨陰系,鷗輕逐水浮。
逢迎值林叟,雞黍晚歡留。
相送柴門外,娟娟山月秋。
晴江凈不流,白石竹林幽。
纜短隨陰系,鷗輕逐水浮。
逢迎值林叟,雞黍晚歡留。
相送柴門外,娟娟山月秋。
晴朗的江水平靜得仿佛停止了流動,白色的巖石在竹林中顯得幽深靜謐。船纜較短,隨著樹蔭系在岸邊,鷗鳥輕盈地追逐著水流漂浮。途中遇到了林中的翟梧臺老者,他用農家的雞黍飯菜熱情挽留,共敘歡情直到傍晚。告別時送我到柴門外,只見秀美的山月映照著秋夜。
博頭:地名,具體位置待考,當為詩人途經之地。
翟梧臺丈:對翟姓(名梧臺)長輩的尊稱,丈,對老年男子的敬稱。
凈不流:指江水清澈平靜,似無流動。
陰:樹蔭。
值:遇到。
雞黍:指農家簡單的飯食,用《論語》“殺雞為黍而食之”典故,代指熱情招待。
娟娟:形容月亮美好、柔美的樣子。
此詩當為詩人游歷途中經博頭時所作。翟梧臺或為當地隱者,詩人與之處遇,受其農家款待,臨別見山月秋夜,因景生情,寫下此詩記錄這一段閑適溫馨的相遇。具體創作時間及背景細節因史料未載,暫不可考,但從詩中“晚歡留”“山月秋”可推知為秋季傍晚時分。
全詩圍繞“遇”展開,由江景入,至遇人、留宴、送別,脈絡清晰。通過自然之景與人間情的結合,展現田園生活的恬淡與友人相交的真誠,語言清新,畫面感強,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園題材佳作。
清溪荷葉過人頭,人倚高寒水上樓。
紅樹倒吹三日雨,黃花補種一籬秋。
蠻奴飛鞚學盤馬,老嫗隔林呼飯牛。
坐看兒童皆楚語,幾如賈島客并州。
蕉林名久,問先生何處、為君書屋。隨地誅茅蒔藥草,卜構朱欄數曲。
北牖琴樽,南窗煙月,舒嘯當休沐。舊陰清影,雨馀頻展新綠。
幾年潦倒京塵,故廬荒矣,夢繞家山麓。但取意中林壑在,便可結籬編竹。
簿領才拋,圖書堪擁,世事憑翻覆。鳥啼花放,閑心如坐空谷。
萬戶晴嵐生紫煙,絕塵佳致甲昌川。
輕舠急槳風中葉,碧瓦朱欄水底天。
雨夜龍涎腥柱礎,霜秋桂子落嵓泉。
二師自得幽棲趣,向此灰心肯復然。
兩岸勢欲合,中被江流穿。
上有佛者廬,飛來自龍眠。
神人所施設,是物無頑堅。
想當創辟初,風雨驅神鞭。
鑿開渾沌竅,巧貯聰明泉。
僧房若蜂房,一一皆倒懸。
爾來幾閱世,不計草木年。
磐石具生機,長根外包纏。
波濤潤其趾,日月行其顛。
散為松柏香,聚作旃檀煙。
蔽虧東西景,軒豁子午天。
呼猿在半空,日暮躋無緣。
清寒難久住,仍放出峽船。
無邊風浪莽西來,滾滾黃流一線開。
千里土鱗原上起,幾行澤雁雨中哀。
飄零我亦同萍梗,生聚誰憐遍草萊。
獨向荒邱時極目,彌漫何處是春臺。
坐愛前檐前,臥愛北窗北。
窗竹多好風,檐松有嘉色。
幽懷一以合,俗念隨緣息。
在爾雖無情,于予即有得。
乃知性相近,不必動與植。
編辟曾挨老古錐,
七斤衫重幾人知。
如今拋擲西湖里,
下載清風付與誰。
萍蹤又踏章門路。正高閣、斜陽暮。寂寞一尊空吊古。秋水長天,落霞孤鶩,端的才人句。
云帆極目紛來去。檻外江流自吞吐。試問昔人高會處。漁歌四起,藕花蕭瑟,依舊西山雨。
東風吹綻丁香樹。又陌上、飄殘絮。腸斷畫橋門掩處。鶯啼蝶舞。小樓曲榭,記是秋娘住。
而今楚峽行云去。目斷鴻箋春又暮。寂寞西陵松柏路。桃花舊院,春風如笑,悔把佳期誤。
潮來音普聞,
潮平音亦歇。
孰若此山堂,
潮音未嘗絕。
瘦吟幽玩有馀妍,更向高人獨樂園。
無垢未應經露沐,不緇寧信受塵昏。
春風自識明妃面,夜雨能清吏部魂。
插向膽瓶看更好,凜如明月薦雷樽。
山欲暝。山半一聲孤磬。兩兩野猿攀絕磴。寒潭落日凈。
簾內老僧入定。簾外松花滿徑。古殿石燈金粟影。心珠常自瑩。
七夕齋星瓜果堆,
輕紅染上玉尖才。
一宵離別訴難盡,
猶盼天孫送巧來。
北斗光芒跨彩虹,何時懸象洞巖中。
天開金界流霞島,人對銀河步月宮。
錯落珠璣聯玉乳,參差烏兔映璿空。
盧生策杖殊無倦,采采芙蓉越水東。
讀公淳寶疏,風節一何奇。凜凜戮丁刃,堂堂伐鄭師。
良醫渠不使,傾廈故難支。不見陳攻蔡,當年亦右司。
直道終難恃,平生一險夷。蠻溪憔悴日,公府笑談時。
來識魯山面,空看有道碑。雉膏殊未食,付與寧馨兒。
荒雞上鄰樹,啼破冰簾月。
殘夢五更寒,虛幃一燈白。
鐘聲湖寺啟,人語江船發。
暗牖掩晨光,時聞烏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