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梅
冷灶無煙過午時,
可憐童鶴望鄰炊。
饑來細把梅花嚼,
不信梅花不療饑。
冷灶無煙過午時,
可憐童鶴望鄰炊。
饑來細把梅花嚼,
不信梅花不療饑。
冰冷的爐灶沒有煙火,時間已過中午;可憐小僮和仙鶴眼巴巴望著鄰居家做飯。饑餓時仔細咀嚼梅花,我就不信梅花不能充饑。
冷灶無煙:冰冷的爐灶沒有炊煙,指未生火做飯。
過午時:超過中午時分(午時為11-13點)。
童鶴:小僮與仙鶴,泛指身邊陪伴的人和動物。
望鄰炊:望著鄰居家做飯的炊煙。
療饑:緩解饑餓。
此詩應創作于詩人生活困頓之時,具體背景無明確記載,但通過‘冷灶無煙’‘望鄰炊’等細節,可推斷為物質匱乏、饑寒交迫的生存狀態下所作,反映底層文人或普通百姓的生活艱辛。
全詩以‘饑’為核心,通過‘冷灶無煙’‘望鄰炊’‘嚼梅’等細節,白描式展現饑餓困境;末句‘不信梅花不療饑’以倔強之語,于辛酸中透出對生活的達觀。語言平實卻情感真摯,是一首反映底層生活的小品佳作。
松橘蒼黃覆釣磯,早年生計近年違。
老知風月終堪恨,
買臣嚴助精靈在,應笑無成一布衣。
潮平遠岸草侵沙,
東晉衰來最可嗟。
庾舅已能窺帝室,
欲起九原看一遍,
秦淮聲急日西斜。
江蘺漠漠樹重重,
東過清淮到宿松。
縣好也知臨浣水,
留取余杯待張翰,
明年歸棹一從容。
楚城日暮煙靄深,楚人駐馬還登臨。
襄王臺下水無賴,欲招屈宋當時魄,蘭敗荷枯不可尋。
物態時情難重陳,夫君此去莫傷春。
男兒只要有知己,
海棠花謝東風老,應念京都共苦辛。
吳塞當時指此山,吳都亡后綠孱顏。
嶺梅乍暖殘妝恨,
會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
二年流落大梁城,每送君歸即有情。
別路算來成底事,至竟男兒分應定,不須惆悵谷中鶯。
丹桂無心彼此諳,二年疏懶共江潭。
愁知酒醆終難舍,勞歌一曲霜風暮,擊折湘妃白玉簪。
槐杪清蟬煙雨余,蕭蕭涼葉墮衣裾。
噪槎烏散沈蒼嶺,
六宮誰買相如賦,團扇恩情日日疏。
百尺高臺勃勃州,大刀長戟漢諸侯。
征鴻過盡邊云闊,
仍聞隴蜀由多事,深喜將軍未白頭。
衰羸豈合話荊州,爭奈思多不自由。
無路重趨桓典馬,
一種人間太平日,獨教零落憶滄洲。
逼臉橫頤咽復勻,
也曾讒毀也傷神。
自從魯國潸然后,
不是奸人即婦人。
銅梁路遠草青青,
此恨那堪枕上聽。
一種有冤猶可報,
不如銜石疊滄溟。
少年容易舍樵漁,曾辱明公薦子虛。
漢殿夜寒時不食,
長劍一尋歌一奏,此心爭肯為鱸魚。
心如野鹿跡如萍,
謾向人間性一靈。
往事不知多少夢,
夜來和酒一時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