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殿撰修史李舍人挽章二首
四戒從誰得,忠勤與孝廉。本原來簡冊,膏潤到閭閻。仕久機鋒熟,時來智慮添。平生真售用,家法有森嚴。
丁未慈恩盛,從容最后來。一從辭墨綬,三徙入烏臺。記動時方好,持衡去不回。恩榮頻出綍,晚遇有馀哀。
四戒從誰得,忠勤與孝廉。本原來簡冊,膏潤到閭閻。仕久機鋒熟,時來智慮添。平生真售用,家法有森嚴。
丁未慈恩盛,從容最后來。一從辭墨綬,三徙入烏臺。記動時方好,持衡去不回。恩榮頻出綍,晚遇有馀哀。
第一首:您一生秉持的四戒從何而來?是忠勤與孝廉的美德。根本源自經典的熏陶,德澤惠及民間百姓。為官多年深諳處事機鋒,時運到來更添智慧謀慮。平生真才實學得以施展,治家禮法更顯嚴謹森嚴。第二首:丁未年科舉恩榮正盛,您從容不迫最后到來。自辭去縣官之職后,三次遷任進入御史臺。記錄朝事時正當盛年,主持公道一去不返。皇恩頻繁頒下詔令,晚年遭逢空余哀痛。
四戒:泛指為人處世的準則,此處指忠勤、孝廉等美德。
閭閻(lǘ yán):指平民居住的里巷,代指民間。
墨綬:黑色印綬,代指縣官(漢制,縣官秩三百石至千石,綬色黑)。
烏臺:御史臺的別稱,漢代御史府中多烏,故有此稱。
持衡:本指秤桿,比喻主持公正,此處指擔任監察或考核官員的職務。
出綍(fú):綍為帝王詔書,“出綍”指皇帝頒布詔令。
此詩為挽悼故去的李舍人而作。李舍人生前曾任殿撰修史,其生平以忠勤孝廉著稱,仕途歷經地方與中央(如從縣官到御史臺),晚年仍受皇恩。詩人通過此詩追憶其德業,當寫于李舍人去世后,旨在表彰其功績并寄托哀思。
全詩通過兩章結構,首章側重品德與治家,次章聚焦仕途與際遇,全面勾勒逝者形象。既頌其“忠勤孝廉”之德、“膏潤閭閻”之績,又哀其“晚遇”之憾,是宋代挽詩中“紀德悼亡”的典型之作,體現了對士大夫生平的高度概括與情感表達。
風惱花枝不耐頻,
等閑飛落易愁人。
殷勤最是章臺柳,
一樹千條管帶春。
古木閩州道,驅羸落照間。
投村礙野水,問店隔荒山。
方響聞時夜已深,
聲聲敲著客愁心。
不知正在誰家樂,
月下猶疑是遠砧。
行行何處散離愁,
長路無因暫上樓。
唯到高原即西望,
馬知人意亦回頭。
風波不動影沉沉,
翠色全微碧色深。
應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含春笑日花心艷,
帶雨牽風柳態妖。
珍重兩般堪比處,
醉時紅臉舞時腰。
胡盧河畔逢秋雪,
疑是風飄白鶴毛。
坐客停杯看未定,
將軍已濕褐花袍。
世上無媒似我希,
一身惟有影相隨。
出門便作焚舟計,
生不成名死不歸。
行愁驛路問來人,西去經過愿一聞。
落日回鞭相指點,前程從此是青云。
往歲曾隨江客船,
秋風明月洞庭邊。
為看今夜天如水,
憶得當時水似天。
人誰無遠別,此別意多違。
正鵠雖言中,冥鴻不共飛。
玉京煙雨斷,巴國夢魂歸。
若過嚴家瀨,殷勤看釣磯。
早晚辭沙漠,南來處處飛。
關山多雨雪,風水損毛衣。
碧?;陸獢啵t樓信自稀。
不知矰繳外,留得幾行歸。
高倚霞梯萬丈余,共看移步入宸居。
曉隨鹓鷺排金鎖,
還聞漢帝親詞賦,好為從容奏子虛。
獻之閑坐說歸州,曾到昭君廟里游。
自古行人多怨恨,河畔猶殘翠眉樣,有時新月傍簾鉤。
曾住衡陽岳寺邊,
門開江水與云連。
數州城郭藏寒樹,
今朝惆悵紅塵里,
惟憶閑陪盡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