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舊二首
玉洞桃花也自紅,擬將爛漫答春風。豈知狂客歸來晚,零落青山碧澗中。
習靜長翻《般若經》,每依月觀與風亭。自從環佩無消息,檐馬丁冬不忍聽。
玉洞桃花也自紅,擬將爛漫答春風。豈知狂客歸來晚,零落青山碧澗中。
習靜長翻《般若經》,每依月觀與風亭。自從環佩無消息,檐馬丁冬不忍聽。
玉洞里的桃花自然地綻放著紅色,本打算以爛漫的姿態回應春風。怎料到狂放之人歸來得晚了,桃花已零落在青山碧澗之中。我習慣安靜常常翻閱《般若經》,時常倚靠在月觀和風亭邊。自從佳人沒了消息,屋檐下的風鈴叮叮咚咚的聲音我都不忍心去聽。
玉洞:指仙境般的地方。
狂客:詩人自指。
習靜:指習養靜寂的心性。
《般若經》:佛教經典。
環佩:本指古人衣帶上所系的佩玉,這里代指佳人。
檐馬:即檐鈴,懸于屋檐下的風鈴。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情感推測,可能是詩人經歷了美好事物的消逝,或與佳人分別后,在孤獨寂寞中創作此詩,以表達內心的感慨。
這兩首詩主旨是抒發對美好事物逝去和佳人難覓的感慨。其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感深沉。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表達。
肝脾何藥解清虛,
不用參苓不?咀。
一種單方無授受,
明窗端坐只觀書。
天工如巧匠,洞山斫山骨。
要使海可穿,漏此月中窟。
勢若猿臂伸,矯甚龍角突。
安知鴻濛前,一一斧斤伐。
山靈偶出音,引流透一發。
下視誰當捫,震掉郁咆勃。
五年吾久輟南征,子亦高秋卷客旌。
謀鼎暉臺言夙在,傳烽邏堞世方驚。
蕭娘只合長依姥,日弟真看不讓兄。
誰舉江東屬無賴,傷心多事是蘭成。
冒嵐余淺雪,疊石構飛甍。
馬自嘶風立,人因出隘爭。
巖凹捫虎跡,天外走雷聲。
登陟真稱快,徒令怯者驚。
無窗無戶四邊空,
月透疏林水透風。
砌下嚘嚘鳴蟋蟀,
細論心曲可山翁。
若耶溪上賞心違,玉署金塘喜共依。碧錦帳中簇西子,翠云堆里擁真妃。
亭亭白日風翻蓋,冉冉青冥露濕衣。最是張衡多妙思,清詞健筆一時揮。
玉堂高宴群公集,為愛名花鎮日從。浪說若耶云萬疊,平分太液錦千重。
莫教池上停歌板,已判歸途聽暮鐘。清景情歡良不易,賞心須為惜從容。
壯夫自有雄心在,小技區區怎肯為。
高祖提將三尺劍,班超投去一毛錐。
藩籬斥鴳真堪陋,篆刻雕蟲不足奇。
他日侯封伸大志,定應功業冠當時。
思時候,憶時候。時與春相湊。
把酒囑東風,種出雙紅豆。
鴉啼門外柳,逐漸教人瘦。
花影暗窗紗,最怕黃昏又。
水蘭陂上花塢,
楊柳渡頭酒鐺。
賦就美人赤壁,
歌聽孺子滄浪。
達人蘧蘧夢覺,
呆漢屑屑往來。
剪斷郭郎線索,
送還趙老燈臺。
不愛金章紫綬紆,欣然玉局自安居。近來作計誰云拙,六六之年創一廬。
不羨勛名逐日新,課孫種績及青春。試將圓鏡當空照,始識廬山面目真。
家塾提綱屬晉齋,絜齋氣脈遠乎哉。何時升講開聾聵,衿佩蹌蹌濟濟來。
仰止春風潑黛山,
亦應秋色兩難攀。
祗嫌痼疾煙霞上,
且愛陶镕水石間。
博南開道行人悲,怒流崩激驕馮夷。
兩崖萬仞掩天扇,中流一線穿坤維。
鐵螂天浮作飛渡,飄飄懸檻搖風威。
青猿接臂擲巖石,孔雀將雛飲江湄。
黃茅瘴壓纖霧冷,玉條煙合蒼林迷。
丞相祠堂峙絕壁,風濤磨蕩相蔽虧。
蠻王斂手受約束,官其渠帥羈縻之。
銅柱遙連孟優墓,金齒未塌呂凱碑。
茲橋奇隘世未有,挾而超者人其誰。
天為邊陲作門戶,留此罅處神所司。
縹緲空騰數百步,目眩那敢低頭窺。
發源西極昆侖足,破山直注南海涯。
瀾滄萬古急于箭,華陽黑水聯三危。
去年除夕蘭缸下。熏香被酒更深罷。
鳴指又嘉平。迢遙薊北行。
門庭清似水。淚滴鴛鴦被。
夜夜捧心眠。何人著意憐。
頭顱百皺發又白,兩手扶犁更出來。
拈起舊時氈拍板,大家看我舞三臺。
啰啰哩,啰啰哩。
無處有月波澄,有處無風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