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居寺
達人到岸不須船,
留寄寒云幾百年。
欲問上方多少遠,
為言先過凈居天。
達人到岸不須船,
留寄寒云幾百年。
欲問上方多少遠,
為言先過凈居天。
通達之人到達彼岸無需借助船只,此寺如寒云般留存了幾百年。若問那上方的境界有多遠,只說要先經過凈居天。
達人:指通達事理的人。
到岸:佛教中“到彼岸”的說法,比喻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槃境界。
上方:一般指天界、佛國等高遠的地方。
凈居天:佛教術語,是色界五凈居天,為三果阿那含圣人所生之處。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來看,詩人可能是在游覽凈居寺時,被寺廟的寧靜和佛教文化所感染,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佛教文化較為盛行,寺廟是人們尋求精神寄托和領悟佛理的重要場所。
這首詩主旨圍繞佛理展開,以簡潔的語言闡述了對超凡境界的理解。其突出特點是禪意濃厚,通過意象和問答展現佛理。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當時詩歌與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
君子貴淡交,不在杯炙間。
主人苦留客,因辭乃得還。
中道逢故舊,酒肉又如山。
半醉可以去,豈不知時艱。
絳帳風流遠,
青襟禮貌驕。
定須防射羿,
何必問嘲韶。
北饌厭羊酪,南庖豐筍菜。
自北初落南,幾為兒所賣。
習知價廉平,百態事烹宰。
鹽晞枯臘瘦,蜜漬真味壞。
就根煨茁美,豈念炮烙債。
咀吞千畝馀,胸次不蠆芥。
二妙各能詩,才名動江介。
詩論多佳句,膾炙甘我嘬。
因君思養竹,萬籟聽秋噫。
從此繕藩籬,下令禁漁采。
子厚才名甲有唐,
謫官分得荔支鄉。
羅池水盡黃柑死,
獨有空碑在畫堂。
三十六峰如髻鬟,
行人來往舒心顏。
白云蓬蓬忽然合,
都在虛無縹緲間。
金馬祠神事已遙,
子淵才擅漢宣朝。
非無《圣主賢臣頌》,
只教宮人記《洞簫》。
小樓絲雨碧桃松,黃入柳條風。拾得半春慵,生小慣、紗窗個儂。羞彈綠綺,懶裁白苧,無奈是惺忪。拼不畫眉峰,便有恨、能藏幾重。
隱囊閑側帽檐紗,春色遍天涯。小閣夕陽,夢只在、臨邛酒家。當年嵇阮,依然重聚。顛倒醉流霞。寄語報鶯花,肯說道、潘郎鬢華。
桂華清影漾曾波,月借水光磨。孤宿笑霜娥,算耐得、長宵幾何。今年作客,中秋人過,不見舊銀河。金碗共摩娑,三百盞、傾將未多。
斗雞臺下草如絲,吹斷玉參差。春到野田遲,有大業、垂楊幾枝。同來載酒,傷情詞客,惆悵落花時。苔蘚綠遺碑,訪遍了、雷塘未知。
朝鑿西山石,暮填東海水。西山石可盡,海水浩無底。
登登復登登,一日千萬杵。寸石如寸金,化為東海土。
水犀莫射潮,祖龍莫驅石。海水尚可填,人心填不得。
哀哀精衛鳥,東飛復西飛。填得海波淺,愁殺弄潮兒。
青衫猶是國工裁
破篋塵侵手自開
莫笑渾如霜葉闇
兩朝曾見圣君來
三忠廟貌古祠堂
下馬遙瞻肅客裳
同為中原謀帝業
僅留遺像付空王
江山西蜀馀荒草
宮殿南朝冷夕陽
斷碣殘碑倍惆悵
蘆花楓葉總悲涼
老干亭亭立
疏花淡淡香
肯隨桃與李
同斗艷陽妝
我夢在蘭舟,曉從潤州過。見竹過問主,白云正高臥。
苔護石橋古,潮灌芝蘭薄。中有一庵閑,莫是文潞國。
我是遍江海,獨仰金山孤。試問急流中,更有高者無。
南翔豈無雁,東逝豈無魚。魚雁非我群,焉能執素書。
東方未明奈樂何,
廣庭珊樹交枝柯。
玉清嬿婉太白病,
行雨洞中方醉歌。
方池柳蘸亂流深,小障花留返照陰。歌罷滄浪便垂釣,相應拋盡利名心。
萬頃白云迷屬玉,千章綠樹喚倉庚。捲簾獨自草堂坐,望入海天無限情。
逸少池邊魚不驚,盧仝門外鶴長鳴。菊莊風景依稀似,何日重游敘舊盟。
海上云寒飛六花,鮮鱗佳釀不須賒。擁爐終日自吟酌,彷佛西湖處士家。
道遠書筒少,時難旅橐垂。
花飛春事過,柳暗曉妝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