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甲溪日暮口號
兩山夾溪出,眾水中流分。
水落群石起,兩山相對奔。
一水渡未畢,西海已銜半邊日。
不辨山容辨水聲,水聲急駛如雷疾。
水挾沙石流滔滔,鯨魚有脊鯤有尻。
風雨春秋發洪潦,一溪萬竅生怒號。
招招舟子指行路,路在溪中亂石處。
陵谷今來幾變遷,亂石如山流不去。
兩山夾溪出,眾水中流分。
水落群石起,兩山相對奔。
一水渡未畢,西海已銜半邊日。
不辨山容辨水聲,水聲急駛如雷疾。
水挾沙石流滔滔,鯨魚有脊鯤有尻。
風雨春秋發洪潦,一溪萬竅生怒號。
招招舟子指行路,路在溪中亂石處。
陵谷今來幾變遷,亂石如山流不去。
兩座山夾著溪流奔涌而出,眾多水流在中間分流。水位下降,群石顯露出來,兩座山仿佛相對著奔騰。一趟水還沒渡完,西邊的大海已銜著半邊太陽。分不清山巒模樣只能辨別水聲,水聲湍急像打雷一樣迅猛。水裹挾著沙石滔滔流淌,像鯨魚露出脊背、鯤鵬露出屁股。春秋時節風雨引發洪水,整條溪流的無數孔洞都發出怒號。船夫招手指示行路方向,路就在溪中的亂石之處。如今丘陵山谷幾經變遷,可亂石堆積如山始終沖不走。
口號:隨口吟成的詩。
中流分:在水流中間分開。
銜:含著。
尻(kāo):屁股。
洪潦(lǎo):洪水。
招招:招手的樣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考證。推測詩人在路過臺灣大甲溪時,被眼前日暮時分大甲溪的獨特景象所震撼,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大甲溪可能因自然環境變化,水流、地貌等呈現出文中所描述的狀態。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大甲溪日暮之景并感慨自然變遷。其突出特點是景色描寫生動,氣勢雄渾。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觀的敏銳捕捉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五畝方塘一畝宮,
滿林花葉笑飄蓬。
何當歸作灞陵隱,
感激裁書報伯通。
太公嚴子陵,皤然兩漁人。
文王尚西伯,光皇已中興。
太公所以竟卷餌,子陵所以歸垂綸。
趨向固異轍,出處同一心。
當日遭逢儻易地,兩翁亦必隨時而屈伸。
釣臺高兮渭水清,或隱或顯俱彰千古名。
車遙遙,遙遙入煙霧。
馬不肯停,車不肯住。
觸石折軸,車輪無聲。
白日欲落,風吹馬鳴。
遠憶送者,此時到家。
君意已息,我勞如何。
食瓜遇苦,食梅遇酸。
采薇苦饑,負薪苦寒。
陟彼岨峿,我心如荼。
空林有聲,恐非令涂。
道逢游子,將別匆匆。
出門入門,殊與我同。
貧廚不舉火,素拙沒與乾。
拾煤未為饑,猶有食一簞。
拜嘉欣二醬,顧尚闕晨餐。
快啖亂蒸肫,那學武子奢。
瓶中乏儲米,請粟望子華。
佳醢得新味,羞豆應當加。
盎盎鵝兒酒,風卮起微浪。
何以侑芳樽,莼羹調得醬。
彘肩與魚乙,佳惠過臺餉。
黃雀釀披綿,江鱘斫玉板。
對之無留觴,固已號佳饌。
持此配藜羹,更增貧士赧。
圣朝東顧極蓬瀛,
愧我分巡領赤城。
但愿虹梁作鰲柱,
波平如鏡靖鯢鯨。
暫隨風馭到人間
衣染天香響佩環
貝闕珠宮留不住
卻攜爐鼎隱廬山
暮色蒼然至,
輕煙靄四圍。
鶴翻空翠落,
龍躡晚云歸。
掃葉烹香茗,
攜筐采古薇。
一聲清磬響,
不覺俗情違。
南來錫影白云孤,一葉原同七葉符。執著分南自分北,圓通非有亦非無。登壇共笑依雙樹,護法休教守一株。佛本在心何用佞,無禪可悅自歡娛。
世尊原是丈人行,一揖初參禮亦當。真謗錯尋山是鷲,幻身莫棄乘為羊。笑他四體常投地,枉卻三天日炷香。若說心生心即妄,應無所住豈須商。
月斜香幾,露寒瓜席,墻外何人私語。隔花風遞笑聲來,卻不似、故國兒女。
有情時節,無情院落,坐對涼陰幾樹。卷簾獨自數秋星,點點是、離愁來處。
幾歲悲南國,
今朝賦北征。
歸心渡江勇,
病體得秋輕。
海闊石門小,
城高粉堞明。
金山舊游寺,
過岸聽鐘聲。
紫府青田任性游,
一聲清唳萬山秋。
仙材況有千年壽,
鹿犬凡雞豈合儔。
千秋人去水云空,
只有荷花繞岸紅。
寄語阿溪垂釣處,
莫教閑卻一絲風。
落潮泛舸未逡巡,
面面青山似故人。
殿閣當年懸日月,
海天不夜識金銀。
有情草樹留書舍,
無限煙波待釣緡。
拂袖直須臨絕頂,
容城古碣亦嶙峋。
丹山鳳將雛,養成毛彩異。
上天銜瑞圖,飛來鳴盛世。
昔我孝廉叔,名織登科記。
入為粉署郎,出作朱軒使。
固因媚學然,亦緣庭訓致。
吾聞恭人教,義方無不備。
憫近丸熊助,懲惰折葼示。
今雖屆嵫景,諸孫扳輿侍。
尚于含飴際,丁寧開幼稚。
一經勉承先,五木戒廢事。
貽厥有如此,家聲未宜墜。
會看蘭玉枝,百葉長繁熾。
仙李人間亦武林,
朱明白下故來心。
實來虛返誰知得,
寄語蓮池共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