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其九十四
元宵令節,
且喜天晴。
高燒銀燭,
照佛光明。
元宵令節,
且喜天晴。
高燒銀燭,
照佛光明。
在元宵佳節這個美好的日子,讓人高興的是天氣晴朗。把銀燭高高點燃,照亮佛像,使其散發光明。
令節:佳節。
銀燭:銀色的蠟燭,這里指蠟燭。
此詩可能創作于古代元宵佳節之時,當時社會有在元宵燃燭禮佛等習俗。作者或許是一位僧人或對佛有虔誠信仰者,在天晴的元宵,懷著喜悅與虔誠之心寫下此詩。
這首偈頌主旨是描繪元宵佳節天晴燃燭照佛的場景,特點是語言簡潔,意境祥和。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節日習俗和宗教文化。
頭童齒豁發星星,一路陽關不忍聽。終是余生蒙雨露,幾曾天意任雷霆。
桂姜到老猶含辣,蒲柳先秋恐易零。見說鄰翁真好學,雪深三尺尚窮經。
誅求豈必盡吹毛,名教如何置我曹。一死許人忘母在,九重無路覺天高。
絲絲愁緒成機杼,鹿鹿心頭似桔槔。未是此身沈宦海,夢魂久已怯風濤。
自從出腹來,
未嘗識奇偉。
顧瞻忽眩晃,
冷汗如潑水。
當窗妨繡鳳頭鞋,
出閤驚捎小燕釵。
拚取惜花情幾許,
并刀一割玉龍乖。
八口飄如不系舟,營巢計拙愧鳴鳩。
故園三徙成流寓,子舍常虛更遠游。
賃廡人高貞苦節,卜居心瘁慕靈修。
勞生自問吾何有,大戶空銜署醉侯。
尺五城南社,移家小寺東。
園花妍似女,鄰樹禿如翁。
齋閣秋陽里,帷鐙細雨中。
時聞佳客過,尊酒未曾空。
涪翁硬語壓江西,
流汗時賢覓徑蹊。
至竟蝤蛑風不易,
想從妥帖試新題。
各自逢人且寄音,仍須南北夢相尋。
已成鳧雁分飛勢,更值淮湖連日陰。
每論事時于義切,重來別后此情深。
山東定飲登高酒,剩折黃花望我吟。
佳花費事治,十無二三本。
惡草時掃除,已復相苯?。
試嘗問園丁,否泰乃爾反。
渠方倚鋤笑,謂我見事晚。
老天亦何心,生花日袞袞。
慘澹天云欲雨低,秋山人靜鳥聲稀。似聞谷響飛黃葉,恐有孫登半嶺歸。
人生何事踏塵埃,閒處胸襟足自開。不作終南養高價,小山幽桂好歸來。
碧天無際日悠悠,風靜沙平不見洲。彭浪磯邊亦如此,危峰獨木系扁舟。
乘興入羅浮,言尋水簾洞。
噴薄落層巖,無風雷自動。
砰磅激石聲,響為山林重。
飛流千百尺,峰巒連底凍。
白日照長虹,煙云成螮蝀。
珠璣散輕霞,飄蕩青絲羫。
高山流水間,誰為調三弄。
而我洗塵囂,翻似華胥夢。
仙心禪悟兩難分,萬劫靈光一片云。
別有閑愁歸洗馬,不須綺語懺司勛。
琳函舊識丹臺字,石篆新鐫碧落文。
銷盡平生恩怨感,清齋夜禮玉晨君。
虹橋好,聽曲和鸞簫。
舞榭絲牽傀儡動,蘭舟風送管弦遙。
翠袖暗相招。
鶴背天風墮片言,
能蘇萬古落花魂。
征衫不漬尋常淚,
此是平生未報恩。
澗沐愛深冷,晨光凈如練。日出發未晞,白云滿吾面。
閒依青石磴,云臥此林下。回風忽吹散,攬之不盈把。
秋草深數尺,我棲在其間。英英鴻鵠志,乃與雉兔班。
山木各抱實,我饑日方長。何曾勞種植,愧爾自甘香。
髫齔隨二親,
旅泊承天寺。
姆抱殿上嬉,
忽睹瞿曇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