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鄒南皋太平山房圖
數畝青山一草廬,竹扉松徑亦蕭疏。
主人抱膝淡無慮,祇有耽書癖未□。
抗疏名高世所奇,知君應未慰心期。
高名若了人間事,筑室山中何所為。
白云仙吏自清閒,何事朝朝憶故山。
我見畫圖心亦遠,也知幽意頗相關。
太平書巳上承明,那得茲山獨擅名。
且托云霞封白社,還將霖雨慰蒼生。
數畝青山一草廬,竹扉松徑亦蕭疏。
主人抱膝淡無慮,祇有耽書癖未□。
抗疏名高世所奇,知君應未慰心期。
高名若了人間事,筑室山中何所為。
白云仙吏自清閒,何事朝朝憶故山。
我見畫圖心亦遠,也知幽意頗相關。
太平書巳上承明,那得茲山獨擅名。
且托云霞封白社,還將霖雨慰蒼生。
幾畝青山環抱一座草廬,竹編門扉、松間小徑更顯稀疏寧靜。主人抱膝而坐,心境淡泊無愁,只是沉迷讀書的癖好尚未改變。您因直言進諫聲名遠播,世人稱奇,但我知道這未必能慰藉您內心的期待。若高名真能了卻人間事務,又何必在山中筑室隱居?您如白云般的仙吏本自清閑,為何每日還總憶念故山?我見此畫也覺心境悠遠,深知這清幽之意與您緊密相關。太平的奏疏已上呈朝廷,這山又怎可獨自享有美名?暫且依托云霞守護這隱士居處,更要以濟世恩澤撫慰百姓。
蕭疏:稀疏、冷落,此處形容環境清幽。
耽書:沉溺于讀書,耽,沉迷。
抗疏:臣子向皇帝直言進諫。
心期:內心的期待、期望。
白社:本指隱士居住的地方,此處借指鄒南皋的太平山房。
霖雨:久旱后的大雨,比喻濟世的恩澤。
鄒南皋(鄒元標)為明代東林黨領袖,曾因直言進諫被貶,后歸鄉講學,建太平山房。此詩為作者題其山房圖而作,反映了晚明士大夫在隱逸與濟世間的精神探索。鄒元標雖隱居山房,仍心系天下,詩中“霖雨慰蒼生”即呼應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儒者情懷。
全詩以畫為引,由山房清幽之景切入,既贊友人“耽書”“心遠”的隱逸之趣,又點破其“抗疏”“霖雨”的濟世之志,巧妙調和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展現了傳統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追求,語言平實而意蘊深厚。
廣蜀為唇齒,雙江直下舟。
人知傳干腹,公識到源頭。
袖入榻前疏,籌深嶺外憂。
慇懃參近事,字字比龜猷。
試拄看山笏,新詩得自哦。
空庭人不到,日暮鳥時過。
遠岫呼雛急,斜陽接翅多。
瞥看窗外影,爭認柳邊窠。
散帙隨吾意,喧簷奈汝何。
須臾林鵲噪,袞袞見金波。
君本輕場屋,何心第太常。
吟姿如島瘦,直性似蕭剛。
已恨嬋娟誤,爭知禪化忙。
功名雖有命,詩在莫俱亡。
野噪寒枝鵲,村歸古寺僧。
傍階聞落葉,隔岸數殘燈。
月退頻移席,潮高尚倚藤。
江虛群籟息,人語近漁罾。
春光已入柳條催,雪后孤山尚有梅。
泉上老人攜子去,天中多士待君來。
絕知戲彩怡顏久,便合看花得意回。
遙想端門迎馬處,不妨翁季共傳杯。
當年握手向番湖,歲晚交情不暫疏。
安樂窩中三度宿,往來溪上幾回書。
鳳游舊客雕零盡,龍窟新阡悵望初。
人物如公應不死,有銘有誄果何如。
我問青天月,如何缺又生。
冰輪看碾去,玉斧想修成。
睨視柯誰執,傳聞璞孰名。
元功無此巧,素魄豈能盈。
兔向圓時搗,蟾因琢夜驚。
廣寒八萬戶,技與女媧爭。
何處君家亦樂園,遙知眼界與天寬。
年時料得群花好,歲晚祇留老樹蟠。
佳客酒中吟李白,主人林下見韋丹。
事隨鴻去今如夢,卻有賡酬集可觀。
此夜一輪滿,騷情不奈秋。
月非人可掃,人與月俱愁。
素魄憑誰問,寒光為底留。
擬隨風葉去,還似雪花浮。
竹影搖仍在,波明散未收。
嫦娥如戲我,移照讀書樓。
龍臥何時起,生涯厭鼓鼙。
舞因隨獨鶴,聞偶為荒雞。
楚客長更夢,秦關未曉啼。
竹風吹袂舉,柳月傍樓低。
我醉非無度,渠寒不奈棲。
誰家小垂手,百囀聽黃鸝。
春谷因榕費苦吟,為憐夾道綠陰陰。
身藏巖澗風霜老,名入圖經歲月深。
北客未知題詠少,南州莫向字書尋。
鶑啼庭葉曾留句,獨有河東柳賞音。
水下元無月,江澄別有天。
凝眸欣浩浩,在手掬娟娟。
桂魄方留影,荷衣試弄泉。
正看波底樣,俄入掌中圓。
太白狂應攬,知章醉欲眠。
我知光可汲,便擬拍洪肩。
灶戶年年減,苛征可奈何。
給符催起火,輸賦仰晴波。
民困官誰察,兄賢政必和。
雖云綱有本,久例克除多。
詘信時也古猶今,耐事閑居且醉吟。
看破人間須具眼,馳求身外枉縈心。
樂常在我窮何有,名欲為賓見未深。
聞說君如濠上老,會當握手論升沉。
足倦尚躋攀,南來第一山。
撐空列??嵂,拂閣聳孱顏。
莫作炎山看,渾疑雁巖間。
輸他癡衲子,終老白云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