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老六言十首 其四
一筆受楞嚴義,
三書贈大顛衣。
取經煩猴行者,
吟詩輸鶴阿師。
一筆受楞嚴義,
三書贈大顛衣。
取經煩猴行者,
吟詩輸鶴阿師。
一筆領悟了《楞嚴經》的義理,三次寫信并贈送大顛和尚法衣。取經之事煩勞了猴行者,吟詩的才華輸給了鶴阿師。
楞嚴義:《楞嚴經》的義理,《楞嚴經》是佛教經典。
大顛:唐代高僧。
猴行者:在一些取經故事中協助取經的角色,可能是孫悟空形象的早期原型。
鶴阿師:可能指善于吟詩的僧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佛教文化較為盛行,文人與僧人之間交流頻繁,作者可能在與僧人交往、探討佛法、吟詩唱和的過程中創作此詩,以表達對佛教文化和僧人才華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圍繞佛教文化和文人雅事,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展現出濃厚的佛教氛圍和文人情懷。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為研究當時的佛教文化和文人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櫛密翠嬋娟,
結根巖石前。
不饒塵土地,
自信雪霜天。
鷗聚情方洽,如何又別離。
盍簪無甚樂,判袂覺凄其。
有約常逾歲,相逢未有期。
登臨閒散處,悵望日輪西。
蘇公手跡十四書,張丑藏經幾晨夜。
蠟箋久作煙云空,粉澤誰看風雨下。
先生真放本精微,后人偽體徒奔瀉。
一寶何期得雙絕,四家頓使成三亞。
小乙鉤疑漢女藏,大橫箸向留侯借。
幾行補作肥鴉棲,半角殘隨隙駒謝。
蠅頭細跋得蒙叟,驥尾附名甘避舍。
況余書手同芽姜,使我品題慚杖蔗。
催詩閑受古人忙,得句喜過難韻怕。
汪君汪君慎守寶,富人若求君可罵。
郊行十里碧湍隈,縹緲蒼巖見玉臺。
石作蓮花疑華岳,山移銀闕近蓬萊。
仙人月夜驂鸞過,游女晴春拾翠來。
卻恨斜陽催客騎,無由道左一銜杯。
廿年江左知名士。羨門第、才華如此。論交吾亦空馀子,端為吾兄屈指。
風流那覺韶光駛。一笑掇、人間青紫。英雄兒女神仙事,種種于君芥耳。
兩點微波,閣住星眸,思量可憐。看香痕和墨,秋風題扇,零絲界粉,春雨憑欄。
別母盈盈,催妝脈脈,是喜還悲欲嫁天。傷心處,嘆誰人解得,月底花前。
凄然斷了還連。直透出、梅心一縷酸。記投懷掩袂,問歡薄幸,支頤泣枕,借夢纏綿。
鸞鏡慵開,蛾眉見嫉,也似才人失意年。無聊夜,替青衫嗚咽,濕暈鹍弦。
既放籬下菊,
又開水邊蓼。
秋色日日佳,
詩興添多少?
帝城春晚花始殷,鄂不枝葉交斕斑。四門清暇玉堂散,對花一笑初開顏。
酒清歌緩月欲上,床移花亸園暫關。伯兮德尊愛更篤,弱弟名達心能閑。
人生富貴亦何有,天公付與茲尤慳。憶予雁行當早歲,回翔禁樹聯清班。
五年遠游感衣帶,三冬歸處嗟繩菅。不知瀟瀟幾聽雨,坐愁望望勞登山。
何如君家好兄弟,花前娛戲頭已頒。無忘嘉樹喻翩反,有夢春草生灣澴。
更知君實性則友,承華退直常追攀。致身槐棘正不免,且祝異雀銜雙環。
落花紅斗夕陽酣,人立閒庭曲檻南。望見柳梢眉樣月,屈來纖指恰初三。
吹笛何人夜倚樓,思鄉有客正低頭。秋窗偶寫黃花影,雁足燈添石腦油。
雙籠翠袖蹙雙蛾,欲訪梅花奈冷何。消息忽聽癡婢說,南枝花比北枝多。
俟罪痗勞止,遵道省故里。
寒谷變陽林,曰余非望始。
提筐遵往陌,粲粲都人子。
振素動鳴環,冰華坼纖指。
何用援柔桑,澤中有蘭茝。
左券頻稱貸,西成少蓋藏。
苦饑炊稻種,緣病賣桑黃。
土焙憐煙暖,藜羹愛糝香。
君看首陽叟,窮死亦何傷。
隔絕蓬山日倚閭,迢迢弱水一封書。
上言努力加餐飯,中有相思慰索居。
獨唱愔愔誰和汝,綺懷渺渺轉愁余。
無端錯把洪喬怨,欲托靈犀當鯉魚。
昭華夜醮連清曙。金殿霓旌籠瑞霧。
九枝擎燭燦繁星,百和焚香抽翠縷。
香羅薦地延真馭。萬乘凝旒聽秘語。
卜年無用考靈龜,從此乾坤齊歷數。
陵谷有時變,茲巖不可湮。神仙三島景,天地一爐春。鼓動龍蛇蟄,疏通草木新。寒亭幾百載,今始得良鄰。
地勝難湮沒,規為假手通。鑿開千古意,傾出一壺空。煦比鮫人室,寒消朔吹風。從今縣圖上,此景浩無窮。
客有林泉趣,尋幽剪薜蘿。半山無石礙,此境得春多。隔岸桃花塢,臨溪竹箭波。茲應是仙隱,鶴馭幾時過。
象物名臺勢,琵琶出自然。
登臨得真趣,所樂類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