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育二老禪惠示經佛偈答以十詩 其七
懵懂維摩不二門,
略無遺囑付兒孫。
普賢若匪剛饒舌,
此事如何更吐吞。
懵懂維摩不二門,
略無遺囑付兒孫。
普賢若匪剛饒舌,
此事如何更吐吞。
懵懂的維摩詰處于不二法門中,幾乎沒有留下遺囑傳給兒孫。若不是普賢菩薩多嘴饒舌,這件事又該如何去表述呢。
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維摩:指維摩詰,是佛教中一位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以善辯和智慧著稱,其思想核心為“不二法門”。
不二門:佛教用語,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
普賢:佛教菩薩名,象征著理德、行德。
匪:通“非”,不是。
饒舌:多嘴,嘮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作者可能處于一個與佛教文化密切接觸的環境,對佛教教義的傳播和闡釋有著自己的思考,通過此詩來表達對佛教中一些難以言說的道理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圍繞佛教教義的難以言傳,借維摩詰和普賢菩薩的典故展開。其特點是用佛教典故說理,富有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佛教文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人言人事危冠冕,吾愛吾廬遠市朝。
野面不堪趨魏闕,閑身唯稱訪楊寥。
殊無紀律詩千首,富有云山酒一瓢。
預借軒車又東去,自茲風月恐難招。
天地有潤澤,其降也瀼瀼。
暖則為湛露,寒則為繁霜。
為露萬物悅,為霜萬物傷。
二物本一氣,恩威何昭彰。
方其天下分南北,聘使何嘗絕往還。
偏霸尚存前典憲,小康猶帶舊腥膻。
洛陽雅望稱崔浩,江表奇才服謝安。
二百四年能并轡,謾將夷虜互為言。
一雨洗觚棱,三川氣象清。
林風傳顥氣,林葉送商聲。
忽忽蓮生的,看看菊吐英。
太平時里老,何以報虛生。
近日頭風不奈何,未妨談笑與高歌。
人才相去不甚遠,事體所爭能許多。
閉目面前都是暗,開懷天外更無佗。
若由智數經營得,大有英雄善揣摩。
年老逢春春莫猜,老年方自少年回。
人情少悅酒不解,天氣卻寒花未開。
堤外有風斜送柳,墻陰經雨半生苔。
去年波水東流去,舊淥柰何新又來。
天氣冷涵秋,川長魚正游。
雖知能避網,猶恐誤吞鉤。
已絕登門望,曾無點額憂。
因思濠上樂,曠達是莊周。
變化無蹤倏忽間,力回天地不為難。
若教施展巨靈手,豈止軒騰少華山。
六社居民皆覆沒,九泉磐石盡飛翻。
芻蕘一句能收采,堯舜之時自可攀。
事出一時間,時過事莫還。
當時深可愛,過后不堪看。
夏去休言暑,冬來始講寒。
人能知此理,憂患自難干。
賢德之人,所居之處。
如芝如蘭,使人愛慕。
兇惡之人,所居之處。
如虎如狼,使人怕怖。
天下更無雙,無知無所長。
年顏李文爽,風度賀知章。
靜坐多茶飲,閑行或道裝。
傍人休用笑,安樂是吾鄉。
萬里晴天外,一片霜上月。
長松挺青蔥,群卉入消歇。
有齒日益衰,有發日益脫。
獲罪固已多,此公難屑屑。
執卷何人不讀書,能知性者又何如。
工居天下語言內,妙出世間繩墨余。
陶冶有無天事業,權衡治亂帝功夫。
大哉贊易修經意,料得生民以后無。
范邵居洛陽,希夷居華山。
陳邵為逸人,忠獻為顯官。
邵在范之后,陳在范之前。
三人貌相類,兩人名相連。
始謀當日已非臧,又更相承或自戕。
蟻螻人民貪土地,泥沙金帛悅姬姜。
征遼意思縻荒服,泛汴情懷厭未央。
三十六年都掃地,不然天下未歸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