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漢唐事六言二首 其二
輦路感春草句,
殿閣賦薰風人。
聯句未聞筆諫,
憑高空憶侍臣。
輦路感春草句,
殿閣賦薰風人。
聯句未聞筆諫,
憑高空憶侍臣。
在帝王車駕經過的路上有感于春草寫下詩句,在殿閣中為薰風而賦詩之人。未曾聽聞聯句中有筆諫之語,只能徒然地在高處回憶昔日的侍臣。
輦路:帝王車駕所經的道路。
薰風:和暖的風,多指初夏時的東南風。
筆諫:通過文章來勸諫。
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回顧漢唐歷史時,感慨當時朝廷缺乏敢于直言勸諫的臣子,結合自身所處時代的政治環境等因素創作而成。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歷史上缺乏筆諫之臣,特點是借景抒情、對比鮮明。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突出,但反映了詩人對歷史和政治的思考。
可笑祖龍游不得,欲于何處訪蓬萊。
(見《輿地紀勝》卷六九《岳州》。)
(按:范質入宋后,均在汴京。詩為其早年作。)
行色翩翩入帝都,壯懷此去莫躊躇。
昔曾故國登高第,今向新朝再上書。
汝負才猷堪濟世,我慚衰朽合閑居。
[鸰](鴿)原今日常相望,衣錦還鄉常有余。
閑棄五馬謁真宗,來入山門問遠公。
云起亂峰朝古寺,鳥巢高處戀晴空。
碧蘿引蔓枝枝到,石溜穿渠院院通。
佛境不離人境內,人心不與佛心同。
(均見斯三七三卷。)
世人悟道非從耳,耳患雖加道亦分。
靈鷲一機迦葉會,吾師傳得豈關聞。
(《祖堂集》卷十。)
萬象從來一徑通,但緣分別便西東。
遺簪祇為情難盡,泣路方知意無窮。
偃仰不拋青嶂里,往來多在白云中。
平生分野應難比,澗飲林棲得古風。
一夜小園開似雪。
思遠神儀奧,精虛履踐通。
見聞離影像,密際語前蹤。
得意塵中妙,投機露道容。
藏明照驚覺,肯可達真宗。
瀑濺安禪石,秋云鎖碧層。
一峰如卓筆,幾日策孤藤。
樹偃前朝蓋,星輝下界燈。
超然歸此處,心已契南能。
庵前永日無狼子,磨下終年絕雀兒。
勸君崄處好看虵,沖著臨時爭奈何。
欲得安身覓負物,向南看北正先陁。(同前。)
白發經年復白眉,齋身多病已無機。
曾來越客留詩板,舊識蕃人送衲衣。
巖竇夜禪云樹濕,石橋秋望海山微。
結庵更擬尋華頂,晚歲應容叩竹扉。
(見《四庫珍本初集》本宋林師蒧《天臺續集》卷下。)
(按:《天臺續集》二卷,為林師蒧據宋李庚原本編成,所收“皆宋初迄宣、政間人之詩”〖《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七〗,清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四因據以錄入。其實,江為幷未入宋。陶岳《五代史補》卷五、龍袞《江南野錄》卷八、馬令《南唐書》卷十四、陸游《南唐書》卷十二、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九七所載為傳,均云為于南唐元宗時因事被誅。其時宋尚未立國,作宋詩未當。)
此寺何年造,問僧僧不知。
系馬枯松下,拂塵讀古碑。
青山一坐萬緣休,努力應須與古儔。
散誕襟懷因絕趣,消疎活計為無求。
花明小砌和春月,松暗前軒帶雨秋。
景像自開還自合,怡然何必更忘憂。
曠然不被興亡墜,豁爾難教寵辱驚。
鼓角城遙無伺候,輪蹄路絕免逢迎。
暖眠紙帳茅堂密,穩坐蒲團石面平。
祇有此途為上策。更無余事可關情。
上閣便見海,入門方是山。
塔高端似筆,城轉曲如環。
(見《輿地紀勝》卷一二八《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