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五首 其九
今朝六月十五,祝圣升堂擊鼓。
木童火里吹笙,石女云中作舞。
也大奇,也大奇,天無四壁,地絕八維。
五湖四海來入貢,衲僧聞見眼如眉。
今朝六月十五,祝圣升堂擊鼓。
木童火里吹笙,石女云中作舞。
也大奇,也大奇,天無四壁,地絕八維。
五湖四海來入貢,衲僧聞見眼如眉。
今天是六月十五,為圣上祈福升堂擊鼓。木童在火里吹笙,石女在云中起舞。真是太奇妙了,真是太奇妙了,天沒有四邊,地沒有八方界限。五湖四海的人都來進貢,僧人聽聞見到這景象,眼神如同眉毛般平靜。
偈頌:佛經中的唱詞,這里是一種類似的韻文形式。
祝圣:為圣上祈福。
木童、石女:佛教中常用來比喻虛幻不實或超越常理的事物。
四壁:指天的四邊。
八維:指地的八方。
衲僧:僧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考。在佛教文化盛行時期,僧人常通過偈頌表達對佛法的理解和感悟。此偈可能是作者在特定佛事活動(祝圣)中,對佛法的獨特體驗和思考后創作,以奇特意象傳達佛法超越世俗的境界。
這首偈頌主旨是宣揚佛法的奇妙和宏大境界。其突出特點是用奇幻意象和夸張手法打破常規認知。在佛教文學中,這類偈頌有助于信眾從獨特視角感悟佛法,豐富了佛教文學的表現形式。
曉日開閶闔,春風滿未央。
水搖天仗影,花雜御衣香。
覆檻紅梢接,連鉤紫鬣長。
千鐘浮帝酒,五色染天章。
鄒馬摛嘉頌,夔龍拜壽觴。
金輿歸晚處,正在五云旁。
繞舍清流淙碧玉,塵懷開闊灑然醒。
窗欞風入秋氣活,橋腳倒撐天面青。
露濕風標紅芰老,雨生鱗甲伏龍腥。
將書借取琴高鯉,從此橫騎入杳冥。
離離新田,其下流水。孰知其初,灌莽千里。
其南背江,其北逾淮。父抱子扶,十百其來。
其來仆仆,鏝我新屋。趙侯劬之,作者不饑。
歲仍大熟,飽及雞鶩。僦船與車,四鄙出谷。
今游者處,昔止者流。維昔牧我,不如今侯。
侯來適野,不有觀者。稅于水濱,問我鰥寡。
侯其歸矣,三歲于茲。誰能止侯,我往求之。
漢地龍蛇始遘迍,曹公崛起定經綸。陰謀用盡得天下,誰道彼雛解笑人。
魏生被責灌將軍,股栗如何不自陳。若使當時有英氣,肯為丞相掃門人。
漢家行賞盡論功,禍福于人豈易窮。解把舊恩酬項伯,獨將大義斬丁公。
地風如狂兕,來自黑山旁。坤維欲傾動,冷日青無光。
飛沙擊我面,積雪沾我裳。豈無玉壺酒,飲之冰滿腸。
鳥獸不留跡,我行安可當。云中本漢土,幾年非我疆。
元氣遂隳裂,老陰獨盛強。東日拂滄海,此地埋寒霜。
況在窮臘后,墮指乃為常。安得天子澤,浩蕩漸窮荒。
掃去妖氛俗,沐以楚蘭湯。東風十萬家,畫樓春日長。
草踏錦靴緣,花入羅衣香。行人卷雙袖,長歌歸故鄉。
浦陽窮僻山縈回,徐子匹馬窮山來。十年不見安否外,怪子面黝身紅埃。
自言壯圖醉無幾,獨有古膽剛不摧。日于篇章遣孤憤,袖出巨軸為我開。
密行細書幾千字,一一紙上皆瓊瑰。渾然天成有警句,直若未剖元氣胚。
間工磨琢弄纖巧,真宰手把天葩裁。詩人古亦少達者,非特徐子如寒灰。
孟郊老獨張籍瞽,李杜落魄皆何哉。剔抉幽秘奪造化,雖甚寒餓天弗哀。
又疑才命不俱得,既奪之命止與才。子今所往但逢蹇,絆驥兩足猶駑駘。
浦陽山深尚春淺,桃李才蕊花正梅。子時過我值訟簡,花下一飲將百杯。
酒酣慷慨起勸子,更厲頭角需風雷。縱令不偶竟窮死,猶愈空腹冠崔嵬。
湖海三年隔,相逢塞路中。
黃金酌卯酒,白發對春風。
所愿乖平日,何知即老翁。
悠悠越溪水,好在釣魚筒。
蘧公四十已知非,長揖公卿臥翠微。
結綬才還雙闕下,上書便乞故鄉歸。
伏轅赤驥相隨老,出網冥鴻自在飛。
應向黃梅訪逋客,白云飄灑紫荷衣。
草濕煙村暴雨晴,踏沙閑信馬蹄行。
客心到處不稱意,春色向人如有情。
野外一雙新燕去,叢間三數小花明。
松溪漁老應相笑,十載塵埃競姓名。
山勢欲壓海,禪扃向此開。
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
樹色秋擎出,鐘聲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暫此拂塵埃。
玉指纖纖出后房,似矜隨意得奇芳。
只愁暖律爭先落,頼有凝脂可旋粧。
近比含飴知有味,不須嚼蕊自聞香。
未應力欲爭春巧,喜士深心庶可將。
渾淪老學佛,到處說支郎。
斷臂求諸法,浮杯遍十方。
自栽雙柏樹,獨坐一繩床。
惟有林間客,時來扣竹房。
天密叢云曉,風清一雨余。
三長太史筆,二典帝皇書。
按武知何者,霑恩匪幸歟。
吐茵平日事,何憚污公車。
老人低心逐年少,年少還為老人調。
兩家挾詐自相欺,四海傷真誰復誚。
翻手作云覆手雨,當面輸心背面笑。
古來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須論久要。
聞道天臺謙上人,溪魚野鳥共忘形。
林間無事結跏坐,石上更安圓覺經。
定處只應山鬼護,講時還有海龍聽。
何年蠟屐緣云徑,一叩靈仙不死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