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二首柬張使君 其一
一穟祥煙徹九關,六丁澒洞起泥蟠。
皆云端笏精虔際,不覺翻飄肸蚃間。
侯念牧芻無德色,仆尸香火有慚顏。
分明喚得天公應,清旦朱幡謝雨還。
一穟祥煙徹九關,六丁澒洞起泥蟠。
皆云端笏精虔際,不覺翻飄肸蚃間。
侯念牧芻無德色,仆尸香火有慚顏。
分明喚得天公應,清旦朱幡謝雨還。
一穗祥瑞的煙霧直上九重天門,六丁神將在混沌中喚醒沉睡的蛟龍。都說在官員手持朝笏虔誠祈禱之際,不知不覺間甘霖便紛紛飄落。您心懷百姓沒有居功自傲之色,我空占著祭祀之位內心有愧。分明是您呼喚得老天爺回應,清晨您打著朱幡去謝雨歸來。
穟(suì):同“穗”。
九關:指九重天門,古人認為天帝居住之處有九重門。
六丁:道教神名,為天帝所役使,能行風雷,制鬼神。
澒(hòng)洞:彌漫、混沌的樣子。
泥蟠:蛟龍蟄伏于泥中,這里比喻雨水未降。
端笏:手持朝笏,是官員上朝或祭祀時的恭敬姿態。
肸蚃(xī xiǎng):指聲響、散布,這里形容雨水飄落。
侯:指張使君。
牧芻:指治理百姓。
尸:占據。
朱幡:紅色的旗幟,常用于官員出行或祭祀等儀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題和內容推測,當時可能遭遇了旱災,張使君帶領眾人虔誠祈雨,最終天降甘霖。詩人目睹這一過程,有感于張使君的善政和祈雨的成功,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使君心懷百姓、祈雨成功之事。其特點是將神話傳說與現實結合,語言典雅莊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官員善政和上天庇佑的期盼。
信步失幽徑,凝眸起苦吟。天孤邀曠野,林密引淪陰。病葉因風落,空山欲雨沉。昏鴉何作怪,勉強噪寒林。
欲挽春風到柳枝,懷人恰值落梅時。重來但見池西淥,盡日漂春入酒卮。
石坡泥淺無蟲蚓,小竹才高一尺馀。獨自行行無可啄,低頭努觜欲何如。
伊予遘亂離,為詩多變風。秦庭昔鶴立,痛哭人誰容。從俗以偷生,神仙托其蹤。須臾愿無死,以觀宗國終。君子厲明德,邂逅欣心同。蜿蜒為文章,皇頡非雕蟲。大道所周流,敬哉爾天工。
念爾黃門客,悠然紫嶠人。一歸雙鬢綠,五別百花新。毛傳開多士,曾田養老親。吾持一片鯉,遙寄若耶津。
口有綺語債,長詠菊坡詩。最好重陽景,雞肥酒熟時。
可將何物贈新知,四拜臨風刎頸時。易水夜寒人不返,千秋猶自惜于期。
太守供調笑,所悲在古昔。敬亭與響山,同醉不同室。
片雨過青天,山云歸絕嶺。林際隱微虹,溪中落行影。還看隴首飛,復愛山間靜。
閨門文采羨玄耽,更有青溪妹第三。生小不窺青瑣合,家常希換白單衫。釵梁風定蟲猶顫,裙衩花深蝶競銜。雅謔引經推鄭婢,狂詩送抱想吳男。紅兒詩里歡兼恨,素女圖前笑帶慚。想見隔屏聲矻矻,似聞昵枕訴諵諵。加餐意托琉璃匕,寄札愁憑玳瑁篸。豈有鵲頭能助憶,愿為雞舌與君含。遙猜蹤影心先妒,未接言辭性已諳。體自生香防姊覺,眉能為語任郎參。發光可鑒千盤滑,唇味如飴一嚙甘。記得那時偷近處,唾絨紅點碧窗南。
妾本名家女,生長不出門。嚴慈有訓誡,諷誦常書紳。坤道本巽順,女德在守身。習成禮義性,自覺芝蘭薰。年當十四五,偶值數厄屯。有斧柯不伐,有媒不成親。自甘不偶分,寧為摽梅嗔。深閨弄針線,繡出鴛鴦裙。開奩對妝鏡,髻抹巫山云。悠悠過白日,堂堂背青春。馀齡四十外,黃氣眉頭新。蛛絲知有喜,鳷鵲能通神。結縭遂夙愿,一朝嫁良人。相看各嫵媚,和氣成氤氳。鶴鳴而子和,恩義魚水敦。紉蘭已成佩,制錦將為紋。豈知人心異,背面楚與秦。舊人漸失愛,新者轉殷勤。冬裘切肌骨,秋扇生埃塵。我不為參商,胡為各升沈。我不為草木,胡為異蘭芬。我但知有天,胡天不我聞。耳目各有別,視聽良非真。謂深非瀚海,謂高非昆崙。鐘鼎無銖兩,一羽成千鈞。蛙鳴等鼓吹,蟬噪愈簫笙。紙窗粉難白,茜裙染不殷。辨冰不作水,未必知寒溫。語霧良非煙,氣類實有分。差之忽毫釐,繆以千里云。愿夫回此心,更期推至仁。妾心本無薄,妾貌光燐燐。眉宇自神彩,豈效西施顰。嗟哉甘落寞,異室隔朝昏。殘燈對長夜,寒瓢守孤貧。病驅不舉首,孤鶴長驚魂。長門有遺恨,空托相如文。班姬寄心跡,作賦聊自陳。妾身芥可比,妾命毛可倫。敢望黃金室,為我烹羔豚。敢冀白玉堂,為我開芳尊。時兮不我住,日月如飛輪。我命終不良,我生胡不辰。但祈垂舊念,無俾竟沈淪。得如狗馬愿,伏櫪羈殘生。
盛朝身屬郵亭長,越嶺燕臺走馬聞。壁滿題詩當路客,堂多勒銘教兒文。重輜幾散黃巾柵,深巷閒拖白練裙。昨約林僧掃園徑,半庭殘葉落紛紛。
寥寥千古一西山,望著令人腳便酸。充腹野薇當日事,照人清節至今寒。未聞治世饑而死,留與凌煙畫出看。厚衛生經非浪語,欲安家國在身安。殘胡妄欲肆穿窬,憤激英雄起草廬。廣也數奇窮亦命,括之一敗罪非書。夢魂北闕常傾霍,餓死西山未分蔬。奮志鷹揚正吾事,誰能閑立作舂鋤。
細靄輕嵐散竹林,支頤小坐聽晨禽。未蒸花氣機偏澀,乍寫春聲意獨深。緩引易調多種舌,瑣言難竟一生心。何如隱忍過殘臘,末路風煙恐不禁。
高臺架林麓,眺聽忘俗喧。頗愜曠士懷,孰謂茲游偏。輕煙起平陸,夕陽頹西山。眾鳥赴喬林,吾亦念歸旋。無悶徵在昔,銘骨事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