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寮雜詩 其二
隴人短發剪來多
不用高盤髻一緺
海上原鄰東印度
居然退院老頭陀
隴人短發剪來多
不用高盤髻一緺
海上原鄰東印度
居然退院老頭陀
隴地的人們剪著許多短發,不需要用帶子盤起高高的發髻。他們居住在海上,原本與東印度相鄰,竟像退隱寺院的老和尚般簡樸。
隴人:此處指臺灣原住民,或泛指沿海地區居民。
緺(wō):束發的帶子。
東印度:指當時的東印度群島(今東南亞部分地區),代指海外區域。
頭陀:佛教苦行僧,此處形容簡樸、清苦的狀態。
《社寮雜詩》為清代官員黃叔璥任臺灣巡臺御史期間所作,記錄臺灣風土人情。社寮為當時臺灣地名,此詩約作于1722年前后,通過觀察原住民發型與居住環境,反映清初臺灣沿海居民與外界的接觸及獨特民俗。
此詩以簡筆勾勒原住民的生活細節(短發、無盤髻),結合地理位置(鄰東印度),展現其簡樸風貌,是清代記錄臺灣民俗的重要詩作,體現詩人對地域文化的關注。
讀君丁卯集,想此建橋時。
荒草一區宅,清風七字詩。
吳云含靜態,郢樹寄余悲。
落日空懷古,長歌知不知。
名坊臨野渡,曾此產魁豪。
湖帶詩書潤,山增科第高。
劫灰遺斷礎,鬼火出深蒿。
東海揚塵久,無人釣六鼇。
野意云同散,閑門草自新。
不知世網密,為謝客車頻。
風月兼忘我,山林亦恕人。
咸陽嘆黃犬,榮辱古為鄰。
木葉秋容瘦,客懷思故鄉。
淡云微見月,薄露不成霜。
忽忽朱顏改,悠悠白日長。
空心仍獨夜,減盡昔年狂。
王生困縲紲,劉子急征追。
舒叟挈家走,幾遭鞭與笞。
我無三人辱,闔門但窮饑。
飽死世更多,徒憂何以為。
敢作小夫嘆,聊為才士悲。
幽棲俗事不相關,家在青松翠竹間。
繞屋四圍都是水,隔林一片不多山。
詩篇陶寫清秋景,書冊消磨白日閑。
門外沙鷗如舊識,忘機飛去又飛還。
伯收東岡麥,仲移西塍秧。
四季各有役,糊口走皇皇。
豈不惜冠履,兼嘗業縑緗。
憐爾衣食微,及茲筋力強。
古來經術士,什九起耕桑。
窮通自天命,謹勿事胥商。
憑高閑眺望,老眼倍增明。
林白山云出,潮紅海日生。
登臨懷舊恨,吟笑遣閑情。
客里逢心友,開樽敘昔盟。
冷云漠漠護籬陰,瀟灑苔枝出竹林。
影落寒磯和雪釣,香浮老瓦帶春斟。
幾憑水驛傳芳信,祇許沙鷗識素心。
回首西湖千樹遠,扁舟寂寞夢中尋。
隘夫護藩畛,得少便有余。
達士心曠然,清明如太虛。
海岳陳鼎俎,羲駕走軒車。
唯諾無不行,尚懷豚與魚。
嗟茲山城氓,憎長逮其胥。
好語朝索茅,怒攻晝攘裾。
侯來未數月,眉頭笑舒舒。
退食掃一室,焚香展群書。
舉頭窗楹間,有榜揭廣居。
力行守仁義,鄒公不欺余。
池館深深鎖翠涼,課余多暇日偏長。
屋連湖水琴書潤,窗近花陰筆硯香。
吾道尚存貧亦樂,客身長健老何妨。
十年心事閑搔首,厭聽蟬聲送夕陽。
天邊日月似梭飛,百歲光陰難預期。
有酒不妨留野客,無錢何惜典春衣。
江山猶記登臨處,身世都非少壯時。
晚景清閑宜學道,黃庭一卷究玄微。
窗下篝燈坐,相看白發新。
共談為客事,同是異鄉人。
詩寫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明朝愁遠別,離思欲沾巾。
紫宸黃閣共樓船,海氣昏昏日月偏。
平地已無行在所,丹心猶數中興年。
生藏魚腹不見水,死抱龍髯直上天。
板蕩純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無前。
灰飛百尺景愁人,斷礎殘蕪但鹿群。
對峙金焦兩拳石,平分淮浙半江云。
乾坤幾沸蕭公鑊,風浪空藏郭氏墳。
野衲不知興廢事,梵宮金碧自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