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光山四詠呈水心先生 宿覺庵
公說曹溪事,經今六百年。庵基平地筑,碑記遠人傳。種竹初遮日,疏巖只欠泉。自當居鼎鼐,豈在學修禪。
高頂宜登望,吾州見地形。水通蠻國遠,山出海門青。蘚徑僧行跡,風枝鶴退翎。公能同眾樂,私帑建官亭。
不見日東上,西原雨一晴。逐時看景異,風物入詩清。立久飛云滅,身高去鳥平。石峰何處是,歸思忽然生。
片山唐國賜,茶有數根留。幾番見人說,今朝還獨游。遠波分段白,宿靄向晴收。卻有覺庵主,猶能學道州。
公說曹溪事,經今六百年。庵基平地筑,碑記遠人傳。種竹初遮日,疏巖只欠泉。自當居鼎鼐,豈在學修禪。
高頂宜登望,吾州見地形。水通蠻國遠,山出海門青。蘚徑僧行跡,風枝鶴退翎。公能同眾樂,私帑建官亭。
不見日東上,西原雨一晴。逐時看景異,風物入詩清。立久飛云滅,身高去鳥平。石峰何處是,歸思忽然生。
片山唐國賜,茶有數根留。幾番見人說,今朝還獨游。遠波分段白,宿靄向晴收。卻有覺庵主,猶能學道州。
您講述曹溪禪宗之事,至今已過六百年。庵堂的地基在平地上筑起,碑記由遠方之人傳頌。剛種下的竹子開始遮蔽陽光,疏鑿的巖石就差有泉水。您本應位居朝堂要職,哪在于學修禪法。山頂適合登高遠望,能看清我們州的地形。水流通向遙遠的蠻國,山巒在海門處呈現青色。布滿苔蘚的小徑有僧人走過的痕跡,風中的樹枝上有仙鶴掉落的羽毛。您能與眾人一同享樂,用私人錢財建造官亭。沒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西邊原野雨過天晴。隨時節看景色不同,風光景物入詩顯得清新。長久站立飛云消散,站得高仿佛與飛鳥平齊。石峰在哪里呢,忽然涌起思鄉之情。這片山是唐朝時賜予的,還留存著幾根茶樹。好幾次聽人說起,今天終于獨自來游覽。遠處的水波分段泛白,夜霧在天晴時消散。還有這覺庵的主人,還能學習道州的風范。
曹溪:禪宗南宗別號,因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
鼎鼐:古代烹飪的器具,比喻宰相之位。
私帑:私人的錢財。
宿靄:夜間的霧氣。
道州:可能指歷史上有賢名的道州官員,此處寓意有賢德風范。
此詩應是作者前往凈光山宿覺庵游覽時所作。當時可能受到水心先生(葉適)的影響或與水心先生交流相關話題。凈光山在當地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宿覺庵可能承載著禪宗文化等歷史內涵,作者在游覽過程中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圍繞宿覺庵展開,描繪庵堂周邊景色、登高所見風光,贊美了主人的賢德。其特點是寫景細膩,情感表達豐富。在文學上展現了宋代寫景抒情詩的特色,反映當時文人游覽寺廟、借景抒情的創作風尚。
昨泛靈槎河漢津,今撐小艇水云身。
相居自作蹲池計,天子何曾如屋嗔。
開綠野尊姑領客,第甘泉頌可無人。
白沙翠竹宜閑步,絕勝東華踏軟塵。
八駿西游造父驂,六飛草草幸東南。
故宮久嘆生禾黍,急驛毋煩貢荔柑。
自古廟謨勞圣慮,即今軍事有人參。
行宮一穗祥云起,應解三邊黑祲酣。
兩張遺墨六親悲,臺下黃瓜摘漸稀。
用北辰阡殊不亂,似南柯夢復疑非。
向來豈有葡萄博,末后元無薏苡歸。
七十殘骸雙禿鬢,可堪原上淚頻揮。
妄念已知今世錯,勤修別結后身緣。
尺三汗腳踏龍尾,丈六金身坐象筵。
昔趁蛾眉班謁帝,今從牛矢路歸田。
未知蔥嶺何邊去,且向庵中伴老禪。
宿昔瞻依日月光,遲遲去魯未須忙。
附炎渠自手炙熱,忍凍兒寧足履霜。
諫草平生慕王魏,詩名余事壓錢郎。
可憐老病兼窮薄,推轂當朝愧鄭莊。
三月楊花撲馬飛,聯鑣來欵白云扉。
湖邊鐘磬含清籟,樹杪樓臺靄翠微。
野景留人狂欲住,春光啼鳥勸思歸。
萋萋芳草重回首,十里松門照落暉。
孝義門風累世修,帝恩旌表耀南州。
藏書不特延多士,貢幣仍聞亞列侯。
高閣聲寒慈竹雨,小池香老瑞蓮秋。
人來辱示朝賢什,吟詠渾消萬斛愁。
紫殿謁宸極,赤城歸舊山。
氣清玄鶴下,語淡白云閑。
路入翠微外,巖棲瀑布間。
何當一攜手,相與語靈關。
貂褐久從戎,因令筆硯慵。
梳中見白發,枕上憶孤峰。
風動沙昏畫,寒多雪折松。
此心無與問,長愿酒盈鐘。
旦夕春風老,離心共黯然。
小舟聞笛夜,微雨養花天。
手筆人皆有,曹劉世所賢。
郴侯重才子,從此看鶑遷。
受知圣睠與誰同,師號封題寄梵宮。
為謝國恩來闕下,又承天澤去山中。
禪余靜對江亭月,吟苦涼生海樹風。
若到赤城逢羽客,但言孤鶴在金籠。
南風吹雨驟還收,五月簾櫳卻似秋。
陌上莫嫌行未得,田中應待足方休。
人垂折角沖寒點,馬浸障泥過漫流。
遙羨文昌新右相,醉吟時伏一金甌。
西風妒秋月,浮云重疊生。
一夕不見光,雙目如失明。
立恐疾足折,坐覺愁抱盈。
況當百蟲苦,遶階千萬聲。
漁家深處住,鷗鷺泊柴扉。
雨過山迷徑,潮來風滿衣。
岸幽分遠景,波冷漾清暉。
卻憶曾游賞,嚴陵有舊磯。
大道夷且長,捷徑自窘步。
借問漫游人,胡為局紆路。
我馬亦既秣,風云豈馳騖。
遷喬非所期,舍筏聊自渡。
世途良足吁,更駕循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