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唐察院詩卷二首 其一
細讀公詩屢絕編,心知妙處口難傳。
言言箴儆堪垂世,歷歷行藏自譜年。
但覺朱弦馀倡嘆,不煩玉斧更雕鐫。
小儒可是通身膽,擬為坡仙注大全。
細讀公詩屢絕編,心知妙處口難傳。
言言箴儆堪垂世,歷歷行藏自譜年。
但覺朱弦馀倡嘆,不煩玉斧更雕鐫。
小儒可是通身膽,擬為坡仙注大全。
仔細閱讀您的詩作,多次翻斷書簡,心里明白其中妙處卻難以用言語表達。每一句話都有勸誡意義可流傳于世,您的行為事跡清晰地記錄著歲月。只覺得詩如朱弦余音引發感慨,無需再用玉斧雕琢修飾。我這小儒生竟有大膽想法,打算為您像為坡仙一樣作注大全。
絕編:原指孔子讀《易》,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皮繩,這里指反復閱讀。
箴儆:勸誡、警戒。
行藏:指出處或行止,這里指詩人的行為事跡。
朱弦:指琴瑟弦,這里比喻詩歌音韻。
玉斧:傳說中仙人用的玉斧,這里指雕琢修飾。
坡仙:指蘇軾。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當時詩人讀到唐察院的詩卷,被其詩作深深打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唐察院詩作的高度評價。其特點是情感真摯,表達直接。在文學交流方面,體現了詩人對優秀詩作的尊重和推崇。
飛騰無那高詹事,犇軼難甘杜拾遺。
釋梵不為寧顧計,公侯有命卻隨宜。
且留陳跡來韓愈,不用逢人說項斯。
富貴風聲真兩得,窮人從此不因詩。
至人本無心,起滅因眾緣。化盡悲愿在,留形此臺顛。
聞名與致敬,獲福皆無前。千年一缽水,宿疾幾人痊。
驍雄兗州軍,馬步余數千。一呼可摧山,四合如垂天。
老幼十八村,頃刻理無全。哀鳴寄香火,毀塔投其塼。
盛怒忽驚奔,如有所見然。等觀同一子,豈特此所憐。
我來已再見,童稚亦虔虔。發火觸暗室,青燈已娟妍。
始讀壁間碑,妙力隠不傳。頗恨語未工,安得筆如椽。
歸路云月黑,濤波隔長川。溪翁停舟待,相喚聲相連。
解纜風泊岸,中流水入船。欹側腳不停,竟脫蛟魚涎。
興壞如有待,適當使君賢。定能選妙士,拂塵起熏煙。
昔承靈山囑,早契少林禪。丐我一片石,并刻維摩篇。
舊說春風亦世情,不應作意斷人行。
絕須一怒催新句,更可多憂促短生。
勝日著忙端取怪,妙年得此未須驚。
懸知出處非吾事,已復星河爛漫晴。
風葉初疑雨,晴窗誤作明。
穿林出去鳥,舉棹有來聲。
深渚魚猶得,寒沙雁自驚。
臥家還就道,自計豈蒼生。
歲律崢嶸臘盡頭,風吹朔雪到南州。
三湖簸蕩鮫鼉恐,七澤迷漫狐兔愁。
狂客定回青雀舫,獵兒初試皂貂裘。
江樓伏檻迎新霽,群玉峰前練帶流。
漏屋簷生菌,臨江樹作門。
卷簾通燕子,織竹護雞孫。
向夕微涼進,相逢故意存。
何當加我歲,從子問乾坤。
曲曲河回復,青青草接連。
去帆風力滿,來雁一聲先。
野曠低歸鳥,江平進晚牽。
望鄉從此始,留眼未須穿。
用直寧論世,名成不待官。
低枝緣我有,偃蓋到誰看。
秀色有新故,英姿無暑寒。
要為千歲計,豈慮萬牛難。
哀挽諸儒競,豐碑故吏繁。
素車紛雨泣,丹旐與風翻。
幾地留遺愛,他年作九原。
涕流耆舊盡,不獨為鄉園。
輕舠驀水帆如弓,一伸臂頃來江東。
聊持美酒致吾子,方事彩衣娛汝翁。
懸榻可容它客坐,閉關正與無月同。
夙興行樂竟何有,醒醉陰晴皆夢中。
遶舍苔衣積,倚墻梨頰紅。
地平宜落日,野曠自多風。
禹跡千年后,家山一顧中。
未休嗤土偶,已復逐飄蓬。
天涯樽酒與誰開,風外徂春挽不回。
掃地可憐花更落,卷簾無奈燕還來。
王孫莫顧漳濱臥,漁父何知楚客才。
強策駑筋懷故國,浮云千里思悠哉。
三歲公門不屢過,作牋時得問如何。
及茲去去翻為恨,向使常常肯謂多。
勇銳閉房猶著酒,切深疾惡反傷和。
贈言竊取仁人號,善聽君居長者科。
公族仍前輩,都城早與游。
士窮須祿食,才大豈身謀。
雪嶺無歸鳥,冰河有去舟。
平生湖海意,不為有魚留。
山陰傾蓋兩綢繆,十載重來鬢已秋。
往事侵尋如昨日,故人牢落半滄洲。
流離道路生涯拙,蕪沒田園歲計休。
久要尚憐君子在,為言雞黍亦遲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