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十詠
曉來吹角徹蒼茫,鹿耳門邊幾戰場。
流毒猶傳日本國,偏安空比夜郎王。
樓船將帥懸金印,郡縣官僚辟草堂。
使者莫嫌風土惡,番兒到處繞車旁。
曉來吹角徹蒼茫,鹿耳門邊幾戰場。
流毒猶傳日本國,偏安空比夜郎王。
樓船將帥懸金印,郡縣官僚辟草堂。
使者莫嫌風土惡,番兒到處繞車旁。
清晨號角聲穿透蒼茫大地,鹿耳門邊經歷過多少戰場。日本國的流毒至今還在流傳,偏安一隅的政權如同夜郎王般自大。樓船上的將帥身懸金印,郡縣的官僚開辟草堂。使者不要嫌棄這里的風土惡劣,番族孩童到處圍繞在車旁。
曉:清晨。
徹:穿透。
鹿耳門:臺灣重要港口,曾是軍事要地。
流毒:指日本對當地的不良影響。
偏安:指政權不能統治全國而茍安于一方。
夜郎王:漢代西南小國夜郎的君主,曾自認為國家很大。
樓船將帥:指揮水軍的將領。
金印:象征高級官職。
郡縣官僚:地方官員。
辟:開辟。
番兒:指當地少數民族兒童。
東寧是明鄭時期臺灣的稱呼。此詩創作背景可能是當時臺灣處于明鄭政權偏安統治時期,經歷過多次戰爭,同時受到日本等外部勢力影響。詩人可能是作為使者或官員來到臺灣,看到當地的軍事、政治和風土人情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在于展現臺灣當時的社會狀況,批判偏安政權。其特點是將歷史與現實結合,既有對戰爭的回顧,又有對當下生活的描寫。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為研究明鄭時期臺灣的歷史和文化提供了文學資料。
涉險猶余詩興狂,回頭馬上別金陽。平生胸次他無慮,一念還為天下傷。
婁上人家不識春,檐頭蛛網亦生塵。朱門桃李皆零落,只有東風未嫁人。
百四十八歲,中分當此年。相看似賓主,人擬是神仙。冠忽加頭上,子方歸日邊。丁寧焚諫草,恐與蜀人傳。
曾在東林思虎溪,大平徒在玉淵西。孰能觔力長攀陟,石壑長林日易低。
又到青山又是春,春山似舊了無塵。窗前識透春消息,一朵梅花正窺人。
虛星孕良木,植彼文苑中。教雨既沾溉,枝葉何青蔥。常刑庶無犯,守護克有終。歲久已云茂,郁然若云從。諸生儼成列,弦誦怡清風。伊人抱良材,樹德匪爾同。當知進修者,亦由滋培功。
春盡山春獨未歸,且緣花徑浴春暉。心知云表春來晚,夢訪江城事已違。餞飲不須嫌早計,行歌遙念惜馀菲。昨從谷口觀時物,一角川原萬綠肥。
江左尚清談,方外多高士。春山煙雨中,半是禪棲地。
離堆茗寮外,遙看擘江開。浪噀烏尤寺,云遮爾雅臺。知常輕物化,復性重天培。何處濠堂上,支筇一老來?
飽聽三峰雨,閒題七月詩。水深荷意怯,田冷稻心遲。蛙黽陰爭盛,蛟龍勢亦隨。蒼茫不可問,身外付云移。
驚飆襲虛幔,微鐙耿空齋。惻惻候蛩語,摵摵嬰中懷。寒饑念骨肉,漂泊愁顛厓。窮達委天運,深恐恩誼乖。衷情亮誰托,裴回步庭階。
窗外疏篁脫故枝,屋頭松樹已添圍。水流荒澗花無影,云落空山雨似飛。別去幾時多有夢,歸來一笑竟忘機。懷君欲寄江南信,沙漠風高雁影移。
尋盟開社日,春事更相宜。圍綠添疏徑,新紅滿舊枝。微風香暫歇,積雨艷還遲。況值詩成后,如泥醉不辭。
一望虞山一悵然,楚公曾此將樓船。間關百戰捐軀地,慷慨孤忠罵寇年。填海欲銜精衛石,驅狼愿假祖龍鞭。至今父老猶垂淚,花落春城泣杜鵑。
佳魚樂潛深,智鳥不遠飛。達人避形役,逝與風波辭。逍遙彭澤下,聊然三徑資。好酒豈吝情,讀書不求解。天真任自我,淳白忘機械。鼎鼎世上名,百年竟何賴。嘉樹每交蔭,時鳥初變聲。欣然環堵居,自覺軒冕輕。予亦葛天民,千歲同此情。馬隊待賢士,久知喧且卑。周生自晚悟,徂謝仍響隨。豈若田畝間,尊酒時賦詩。時命昔大謬,賢杰同隱淪。陶公晉卿族,晚節恥屈身。躬耕抱羸疾,嗟哉畎畝勤。道術既分裂,人人得其偏。丹青照千載,始覺真檢全。爾時揚仁風,到今猶慄然。貴生未必全,徇名良自賊。區中共茲患,形影相與惑。神釋乃超然,道真于此得。籃輿適山野,葛巾傲賓客。既無軒冕拘,詎可形骸索。富貴能畏人,千秋但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