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一日清明如樵展掃 其七
本源同水木,雨露總遐思。
白紙山山簇,紅花帽帽欹。
舟車隨遠近,墳墓遍高卑。
開鑿何為者,蒼空鑒不遲。
本源同水木,雨露總遐思。
白紙山山簇,紅花帽帽欹。
舟車隨遠近,墳墓遍高卑。
開鑿何為者,蒼空鑒不遲。
我們的本源如同水和樹木一樣同根同源,面對雨露總會引發悠遠的情思。漫山遍野都簇擁著白紙(指紙錢),紅花歪戴在帽子上。人們或乘車或坐船,不論路途遠近;墳墓遍布在高低不同的地方。那些開鑿土地的人是為了什么呢?蒼天很快就能做出評判。
本源:事物的根源,這里指家族的根源。
遐思:悠遠的思索或想象。
簇:簇擁,聚集。
欹:傾斜。
高卑:高低。
鑒:審查,評判。
此詩創作于清明時節,清明是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前往祖先墓地進行祭掃。詩人在這樣的日子里,看到人們掃墓的情景,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可能當時社會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人們重視家族傳承和祭祀文化。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清明祭掃之事,表達對家族根源的追思和對人生的思考。其特點是意象鮮明,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和人們的思想情感。
眾星負石瀨,河鼓壓嘉林。
甃粉觸榮衣,玄翎蔽天孫。
千秋鬯幽期,萬世共靈心。
愴然河橋下,樂度豐影森。
瞻盻良不遠,寤寐神優淫。
自慚政跡少甘棠,
澹泊無為恥見長。
寄語東寧賢太守,
霜威到底遜春陽。
白馬江潮自往還,
鴟夷舊恨滿吳關。
可憐都作啼鵑血,
紅遍西湖夢里山。
王屋南崖見洛城,
石龕松寺上方平。
半山槲葉當窗下,
一夜曾聞雪打聲。
漲減水逾急,秋陰未夕昏。
亂山成野戍,黃葉自江村。
帶雨疏星見,回風絕岸喧。
經過多戰艦,茅屋幾家存。
問綠汀杜若,誰解為、恨人栽。嘆京袂游塵,吳霜歸鬢,客悶難排。
扁舟放愁縱遠,好湖山何意亂離來。斜月還聞鄰篴,落花休點吟杯。
水香亭榭憶秦淮。歌棹晚頻催。念繡額簾花,羅心燭燼,殘夢徘徊。
西風謝堂去燕,剩巢痕還占舊樓臺。待把錦書寄與,柔波九曲腸回。
麥苗培秀臘前雪,
稻種浸芽春后晴。
野老田夫觀治象,
便從新歲賀升平。
萬家忙饋歲,一叟念初元。排悶詩寧野,邀眠酒又村。
故鄉山水隔,世事雨云翻。欲作揮戈想,其如若水昏。
群公皆有托,吾痗獨何之。狐兔方連社,鷦鷯此一枝。
春生中酒夜,夢到掛冠時。猶鼓殘年興,新詩誦與兒。
茲鄉濱海盡,眼界若為清。禾黍高登廩,雞豚富入城。
欲消無事日,祇益可憐生。牡蠣梅花市,吾思豆腐羹。
豈有圖南意,吾居亦少東。儲糧三月盡,簪筆一生空。
賀歲聊從俗,偷生愧作翁。乾嘉成已事,不敢說咸同。
青溪北郭。如此波光殊不惡。
三過揚州。薄倖何曾一夢留。
橋邊紅藥。猶自向人開灼灼。
替卻簫聲。十里垂楊百囀鶯。
曾訪南徐孟子灣,七峰高處恣躋攀。
何當再約孫明復,遍覽長江兩岸山。
玉柱金庭未易尋,飽看七十二瑤岑。
太湖多少閒風月,歸對金焦盡日吟。
飄飄文藻擅名流,倚劍胸藏五岳秋。
萬里江濤青雀舫,九衢風雪黑貂裘。
臨池洗硯奎光動,草奏驚人國史收。
更欲釣鰲稱巨客,直從天上試金鉤。
陽臺聲息誤傳聞,苦寄連波錦字文。
蓮座久皈香一瓣,梅花敢議白三分。
有星偶近天邊月,為雨原無峽外云。
溝水東西羞薄倖,錦衾長守卓文君。
幾回沾水又拖泥,
年老心孤不自知。
游子不歸空悵望,
一溪流水落花隨。
聞說湖中有釣舟,
煙波出沒雜輕鷗。
一聲清嘯去已遠,
我欲從之何處求。
江南秋月多,江北秋風早。
不悲秋夜寒,獨悲客心老。
昨夜夢魂中,見君顏色好。
妾本薄命人,憔悴安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