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之朝議挽詞三首 其二
族望高全蜀,交游華眾賢。
退身將一紀,遺德滿二川。
雅道何人繼,家聲有子傳。
為文慚幼婦,謬諾志新阡。
族望高全蜀,交游華眾賢。
退身將一紀,遺德滿二川。
雅道何人繼,家聲有子傳。
為文慚幼婦,謬諾志新阡。
家族聲望在全蜀之地極高,交往的都是賢才名流。辭官隱退已十二年,留下的美德傳遍兩川。正道有誰能繼承呢,家族聲譽靠兒子來傳揚。我慚愧自己的文筆不如才女,卻錯誤地答應為他在新墓上撰寫墓志。
族望:家族聲望。
全蜀:整個蜀地。
交游:交往的人。
華眾賢:與眾多賢才交往。
退身:辭官隱退。
一紀:十二年。
遺德:留下的美德。
二川:泛指蜀地。
雅道:正道,指高尚的道德規范。
家聲:家族的聲譽。
幼婦:指才女,典出“絕妙好辭”的故事。
謬諾:錯誤地答應。
志新阡:為新墓撰寫墓志。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是在王安之去世后,詩人應其家人請求為其撰寫挽詞。當時可能社會重視家族聲望和道德傳承,王安之在當地有較高聲譽,詩人出于對他的敬重而創作此詩。
這首挽詞主旨是贊美王安之的品德和家族榮耀,突出其遺德影響。特點是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際交往。
聯驂來二妙,契好屬兒孫。
夜半星河轉,談深幾席溫。
能詩飯顆瘦,使酒濮陽髡。
萬事醉吟里,那須倚市門。
梅尉孤忠揭,芳名千古傳。
官卑奚意隱,心正即神仙。
敢諫憂時切,為臣愿主賢。
旌陽稱令尹,對峙是丹泉。
霜皮圍四十,水擊黑三千。
山河歸整頓,天地入陶甄。
但存忠貫日,未問寫凌煙。
遠吸金莖露,高攀玉井蓮。
風度優囊笏,恩光遶賜鞭。
李唐光夾日,炎漢赫中天。
共承天柱折,獨斡斗杓旋。
懷古歌鴻雁,傷今拜杜鵑。
王氣周旋內,胡塵笑語邊。
浮云開斥堠,飛鳥避戈鋋。
蜀道開天險,雄夸億萬年。
停空蟠瑞氣,蓋代出真賢。
國多艱難盡,公歸早晚遄。
愿為元結頌,磨石待高鐫。
風掃煙嵐一萬重,平生佳處始相逢。
未驂軒后浮丘駕,已見天都石柱峰。
閬苑欲傳青鳥信,壺天安用白云封。
朝真我亦通仙籍,況復年來訪赤松。
要憑稽古力,尚阻列僊科。
富貴終愁逼,才名已患多。
廟堂遵故事,經學到新羅。
拭眼看收拾,天池濯素波。
古堞高亭暮,登臨遠眺時。
菊房棲渥露,荷蓋偃清漪。
遵渚歸鴻集,投林嘯狖悲。
關情聊繪句,獨立自遲遲。
龍蟠山色引衡廬,霜落江清影碧虛。
鼓枻厭騎沙苑馬,行廚飫食武昌魚。
緩歌玉樹翻新曲,趣入金鑾續舊書。
官達故人稀會面,君來相見肯如初。
高浪驚人處,新灘復眼中。
雖無曳尾淖,奈有打頭風。
秉燭破春暗,看山坐雨蒙。
終朝收足坐,兀兀與僧同。
柳樹濃垂岸,荷花滿覆塘。
日供無限影,風遞自然香。
酒艷浮瑤席,歌聲繞杏梁。
空慚長卿病,不作次公狂。
春愁醉人心,灑面呼不醒。出門卻入門,兀兀度晨暝。
昨游欣有得,水鏡謝磨瑩。豈惟勝紛華,頗復造禪定。
君看青云士,窘步爭捷徑。鏗爾詎舍瑟,硁乎方擊磬。
何曾頃刻閑,通夕不遑瞑。彼應疾此固,我亦惡夫佞。
人生出處耳,山林與朝廷。遲遲岐路間,去就須審訂。
寧為龜曳涂,勿作馬旋濘。羲馭靡容勒,風船猶可矴。
但令尊不空,敢憚室垂罄。更結汗漫游,后期君速聽。
偏屋支巖穩,斜廊引路通。
虛明疑貯月,凄冷自迎風。
六月尤宜此,紅塵不到中。
灑然無熱惱,坐我廣寒宮。
偶向樹中見,知從水際生。
葉翻寒不定,云去意無成。
亂石流泉影,空山落子聲。
當年眉黛在,定見可憐情。
詩到南昌老更奇,固知流派自江西。
滕王閣下秋濤壯,孺子堂前春鳥啼。
我似癡蠅思驥尾,君如野鶴趁雞棲。
十年翰墨元猶白,不識微言為指迷。
勝日事幽尋,乘興從所適。
西風飄杖屨,偶作洞霄客。
穿云渡澗崗,捫蘿轉空碧。
七人今何在,九鎖峰巒密。
黃冠喜我輩,傾懷論宿昔。
汲泉煮山苗,異氣穿幾席。
區區名利人,到此塵機息。
鵝鴨江村曲,人家竹樹深。
閑云自來去,皎日屢晴陰。
水送園蔬葉,谷傳樵斧音。
瘦驢鞭不動,風處得披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