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智玄首座歸蜀中舊山
像教得重興,因師說大乘。
從來悟明主,今去證高僧。
蜀國煙霞異,靈山水月澄。
鄉閭諸善友,喜似見南能。
像教得重興,因師說大乘。
從來悟明主,今去證高僧。
蜀國煙霞異,靈山水月澄。
鄉閭諸善友,喜似見南能。
佛教得以重新興盛,是因為您宣講大乘佛法。您向來能點悟賢明之人,如今歸去將證得高僧之位。蜀地的煙霞景色與眾不同,靈山的水月澄澈清明。家鄉的眾多善友,歡喜得就像見到了六祖慧能一樣。
像教:佛教。因佛教以形象來宣揚教義,故稱。
大乘:佛教的一個流派,強調普度眾生。
悟:點悟。
證:證得。
煙霞:指山水勝景。
水月:水中之月,常用來比喻虛幻的景象,這里指清澈的景象。
南能:指禪宗六祖慧能,因其是南方人,故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佛教可能處于一定的發展階段,智玄首座在宣揚大乘佛法方面有一定貢獻,詩人為其歸蜀而作此詩,表達對他的贊美和期許。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智玄首座弘揚佛法的功績,期許他歸蜀后證得高僧之位。其特點是將佛教教義與自然景色結合,語言質樸莊重。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佛教文化的傳播情況。
豫讓酬恩歲已深,
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橋上行人過,
誰有當時國士心。
一上高亭日正晡,
青山重疊片云無。
萬年松樹不知數,
若個虬枝是大夫。
石勒童年有戰機,
洛陽長嘯倚門時。
晉朝不是王夷甫,
大智何由得預知。
白蛇初斷路人通,
漢祖龍泉血刃紅。
不是咸陽將瓦解,
素靈那哭月明中。
漢皇提劍滅咸秦,
亡國諸侯盡是臣。
唯有東陵守高節,
青門甘作種瓜人。
虎倦龍疲白刃秋,
兩分天下指鴻溝。
項王不覺英雄挫,
欲向彭門醉玉樓。
大禹涂山御座開,
諸侯玉帛走如雷。
防風謾有專車骨,
何事茲辰最后來。
楚王辛苦戰無功,
國破城荒霸業空。
唯有青春花上露,
至今猶泣細腰宮。
延平津路水溶溶,
峭壁巍岑一萬重。
昨夜七星潭底見,
分明神劍化為龍。
溫嶠南歸輟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
誰知萬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躍馬人。
祖舜宗堯自太平,
秦皇何事苦蒼生。
不知禍起蕭墻內,
虛筑防胡萬里城。
陳國機權未可涯,
如何后主恣嬌奢。
不知即入宮中井,
猶自聽吹玉樹花。
孤竹夷齊恥戰爭,
望塵遮道請休兵。
首陽山倒為平地,
應始無人說姓名。
魏武龍輿逐逝波,
高臺空按望陵歌。
遏云聲絕悲風起,
翻向樽前泣翠娥。
韓信經營按鏌铘,
臨戎叱咤有誰加。
猶疑轉戰逢勍敵,
更向軍中問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