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張幼量先生
離憂幾載黃山道,秋雨重來坐草亭。
多難對看雙鬢白,晚涼獨眺亂峰青。
半窗蕉葉愁中老,滿座松風雨后聽。
莫憶前游不成醉,沙溪依舊水泠泠。
離憂幾載黃山道,秋雨重來坐草亭。
多難對看雙鬢白,晚涼獨眺亂峰青。
半窗蕉葉愁中老,滿座松風雨后聽。
莫憶前游不成醉,沙溪依舊水泠泠。
多年來懷著離別的憂愁行走在黃山道上,秋雨時節再次來到這里坐在草亭中。歷經諸多磨難,兩人相對,看到彼此雙鬢已白。傍晚清涼時獨自眺望那雜亂的青峰。半窗的蕉葉在憂愁中漸漸老去,雨后坐在滿是松風的亭中聆聽松濤。不要回憶以前的游歷而不能沉醉,沙溪的水依舊泠泠流淌。
離憂:離別憂愁。
多難:經歷諸多磨難。
蕉葉:芭蕉葉。
泠泠:形容水流聲。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是詩人與友人張幼量多年離別后,在黃山重逢,此時兩人歷經生活磨難,詩人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抒發與友人重逢后的感慨和對時光的喟嘆。其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展現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和創作風格。
人言怖魔像,非金亦非鐵。若作世金鐵,開士亦不現。
禪坐應念往,一缽千家供。順佛遺敕故,不宣示神通。
有為中無為,火聚開蓮花。無為中有為,甘露破諸熱。
魔子目怖畏,我無怖畏想。或欲坯镕之,為己富貴梯。
頼世主慈觀,虎兕失爪角。或得野狐書,有字不可讀。
狐涎著其心,字義皆炳然。卻來觀六經,全是顛倒想。
今世青云士,慎莫作此解。
普陀巖大圣,應身三十二。慈悲視眾生,八萬四千眼。
救一切苦難,八萬四千聲。依歸觀世音,是先得道者。
南無黃居士,具足神通力。亦具智方便,何不自觀音。
瞿唐風浪中,歸命施無畏。一人自歸依,諸人皆解脫。
喜聞三徑被恩書,五馬來歌塞里閭。
天上日清消?蝀,海濱風靜復爰居。
龜逢銜骨方為鶻,蘭不當門亦見鋤。
已發復盆瞻睿圣,何因猶著故溪魚。
都城窮臘月半破,晚來雪云應朝課。虛簷稍聞飄瓦聲,六花連空若推墮。
翩翩恐逐歌吹來,皎皎不受塵泥涴。試尋高處望雙闕,佳氣蔥蔥寒貼妥。
遙知萬馬駕紫宸,把燭天街聽宮鏁。吾人豈解占豐年,但喜酒樽宜附火。
石鼎香浮北焙茶,洪爐殼爆宣城果。陸珍海異厭下筯,別索百種煩烹和。
仆奴睥睨費呼叱,主人愛客無不可。憑向江船問子猷,山陰夜醉何如我。
北鄰長吉最能詩,怯寒正想重裘坐。故遣長須屢送來,猶得王孫嘲飯顆。
臨池濯吾足,汲水濯吾纓。
塵埃一謝去,神與體俱清。
月明漸映簷東出,置枕東床夜蕭瑟。
更無俗物敗人意,唯有清風入吾室。
鬢發斑然潘騎省,腰圍瘦盡沈東陽。
茶甌屢煮龍山白,酒椀希逢若下黃。
烏角巾邊簪鈿朵,紅銀杯面凍糖霜。
會須著意憐時物,看取年華不久芳。
城東寶坊金翠重,道人修惠翦蒿蓬。
一瓶一缽三十年,瓊榱碧瓦上秋空。
稻田磨衲擁黃發,更筑書閣諸天中。
三后在天遺圣墨,百神受職扶琳宮。
文思帝澤余溫潤,雨露下國常年豐。
章川貢川結襟帶,梅嶺桂嶺來朝宗。
參旗斗柄略欄楯,清坐耳聞河漢風。
道人飽參口掛壁,頗喜作詩如己公。
家風秀句刻琬琰,邀我落筆何能工。
安得雄文壓勝境,九原喚起杜陵翁。
井邊分水過寒廳,斬竹南溪仗友生。
來釀百壺春酒味,怒流三峽夜泉聲。
能令官舍庖廚潔,未減君家風月清。
揮斧直須輕放手,卻愁食實鳳凰驚。
金玉雖滿堂,一去誰能守。
石交千秋期,程嬰報杵臼。
絲隨丹青染,變態非復舊。
竹杖寒蒼蒼,草木黃落后。
匏從曲沃來,管是汶陽有。
土性本高明,天材更渾厚。
革之成國器,實假匠伯手。
木平非斧斤,是事公信否。
十二觀音無正面,誰令塔戶向東開。
定知四梵神通力,曾借六丁風雨推。
蠅說冰霜如夢寐,鷃聞鐘鼓亦驚猜。
從今不信維摩詰,斷取三千世界來。
吾聞李元中,學為古人青出藍。眉目之閑如太華,一段翠氣連終南。
我欲從之路阻長,朱顏日夜驚波往。蒼梧玉琯生蛛網,老翁忘味傾心賞。
眼前記一不識十,谷中白駒閟音響。灊山南閑臥青牛,萬壑松聲不得游。
愿君為阿閣之紫鳳,莫作江湖之白鷗。
金沙酴醾春縱橫,提壺栗留催酒行。
公家諸父酌我醉,橫笛送晚延月明。
此詩諸兒皆秀發,酒間乞書藤紙滑。
北門相見后十年,醉語十不省七八。
吏事袞袞談趙張,乃是樽前綠發郎。
風悲松丘忽三歲,更覺綠竹能風霜。
去作將軍幕下士,猶聞防秋屯虎兕。
只今陛下思保民,所要邊頭不生事。
短長不登四萬日,愚智相去三十里。
百分舉酒更若為,千戶封侯儻來爾。
四海方嗷嗷,我奔走獨勞。
停舟近北渚,扶杖步東臯。
霜落瘦石骨,水漲腐溪毛。
更有山陰興,能無秦復陶。
平生湖海魚竿手,強學來操制錦刀。
末俗相看終眼白,古人不見想山高。
未乘春水歸行李,儻得閑官去坐曹。
自是無能欲樂爾,煩君錯為嘆賢勞。
墨頭萬蟲地上行,大鈞巨冶之化生。反復生沒如車軫,直與歲月為將迎。
至人獨解諸物攖,煉神含嚼太和精。不取造化相經營,三天八景遂飛升。
何郎少年毛骨清,天機純粹氣坦平。子有青簡當刊名,應知煉修未易成。
一世危脆無堅凝,外慕掩襲真氣零。朝花薄莫不能榮,琳官金書有丹經。
胡不還魂游黃庭,何為臨冢惋枯形,使予丹元童子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