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茅山五首 五
名岳征仙事,
清都訪道書。
山門入松柏,
天路涵空虛。
南極見朝采,
西潭聞夜漁。
遠心尚云宿,
浪跡出林居。
為己存實際,
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
不樂復何如。
名岳征仙事,
清都訪道書。
山門入松柏,
天路涵空虛。
南極見朝采,
西潭聞夜漁。
遠心尚云宿,
浪跡出林居。
為己存實際,
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
不樂復何如。
探訪著名的茅山仙跡,到這道家圣地尋訪經典。進入山門遍是松柏,登天之路融入虛空之間。南邊可見清晨的光彩,西邊水潭能聞夜漁聲傳。高遠心向往與云同宿,漂泊足跡暫離山林居院。為守本真保持內心實境,忘卻形骸與自然初始同篇。此次游覽實在圓滿美好,還有什么能比這更稱心愿?
名岳:著名的山岳,此指茅山,道教名山。
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所,此處借指茅山的道家圣地。
天路:通往高處的山路,形容茅山高峻入云。
南極:山的南側。朝采:清晨的光彩。
遠心:高遠超脫的心境。尚云宿:向往與云同棲。
浪跡:漂泊不定的足跡。
實際:佛教術語,指真實本體,此處指保持本真。
化初:自然的初始狀態,指與萬物未分化的原初境界。
茅山為道教上清派發源地,唐代道教興盛,文人多往訪求道。此詩或作于詩人游歷茅山時,通過尋訪仙跡、探道書的經歷,反映唐代文人對道家思想的追尋與精神寄托。
詩以游茅山為線索,描繪山林清幽之景,融入訪道尋真的哲思,既展現茅山的仙韻,又表達對自然本真的向往,語言質樸而意境超脫,是唐代山水道游詩的典型之作。
萬重山水萬重云,
歲歲江南客此身。
天末西風晚來急,
數行飛下一汀蘋。
刮地風來健葛衣
一涼便覺暑光低
云頭龍掛如垂箸
雨在中峰白塔西
玉勝標祥兆,
祎衣配至尊。
柔儀高馬鄧,
盛德邁娀嫄。
鸞掖空陳跡,
霓軒服厚恩。
傷心臨七夕,
素柰已花繁。
江南好,
惠麓約看花。
湖岸斜停詩客舫,
山樓遠接酒人家。
一路入煙霞。
閑門久矣雀堪羅,忽有雙珠拂暮過。陰德總輸于氏遠,交情終比翟公多。數拳地借包山色,一曲天留鏡水波。在昔相思須命駕,可能攜手問煙蘿。
初從納節號閑人,蹤跡空勞兩地論。居魏江湖懷北闕,環滁山水惜孤臣。聽雞起候村梅曙,泛蟻偷爭野老春。如此風光真自好,可容長作半閑身。
堯夫非是愛吟詩
詩是堯夫出入時
春初暖兮日遲遲
秋初涼兮云微微
輕風動垂柳依依
細雨過芳草萋萋
林下小車游未歸
堯夫非是愛吟詩
中夜起坐萬感集,有時顛倒著衣裳。
病身最覺風露冷,離思杳如關塞長。
正睡夢中行十里,東方明星亦不遲。
但見烏帽出復沒,馬首東來知是誰。
君才堪吏隱,
佐牧近青山。
經歲逢迎少,
終朝案牘閒。
鳥啼官樹里,
草長訟庭間。
莫學南昌尉,
尋仙去不還。
我還塵滿面,爾敢足爭人。
努力泥途走,回頭虎豹嗔。
目原無富貴,心莫枉酸辛。
歸去衣聊浣,先酬五字新。
香色相生靜入觀,
化工誰怕剪金難。
秋光欲盡花尤好,
都作時情九日看。
俯仰同飲啄,
安在拘顏形。
百年共須臾,
愛憎何獨明。
四座各壽考,
相與保百齡。
紫府群仙名籍秘。五色斑龍,暫降人間世。海變桑田都不記。蟠桃一熟三千歲。
露滴彩旌云繞袂。誰信壺中,別有笙歌地。門外落花隨水逝。相看莫惜尊前醉。
枯木寒鴉吊大忠,力回陽九氣熊熊。化身待挽芙蓉劫,灑血疑開杜宇宮。銅鼓哀歌春廟古,鐵椎奸魄滿庵紅。掃除冰雪持炎運,合率群花拜祝融。
陽樞星化木森森,撐拄南天夜不陰。赤制待除花九錫,紫瓊分琢玉千林。五云擁護朝天面,萬燭光明墜地心。錦繡江山春一統,西臺朱鳥莫哀吟。
羅雀閒門未寂寥,
小園花事自春饒。
日葵霜菊踰千本,
更有酴醾十萬條。
羅浮仙子美豐姿,歷盡風塵染不淄。倩得陳玄圖玉貌,題封遠慰故人思。
不隨桃李媚春風,獨抱幽貞誓始終。歲晏天寒無伴侶,令人卻憶趙師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