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歌(題擬) 四十
癸卯歲,晉魏逢災害。
值旱隔三秋,向應成兩載。
田疇多乏水,高低失準擬。
人物竟喧爭,阨據中城里。
癸卯歲,晉魏逢災害。
值旱隔三秋,向應成兩載。
田疇多乏水,高低失準擬。
人物竟喧爭,阨據中城里。
癸卯這一年,晉地與魏地遭遇災害。干旱持續,仿佛相隔了三個秋天,算起來已有兩年之久。田地大多缺水,無論高處低處都失去了原本的規劃。人們競相爭吵爭奪,困守在城中。
癸卯歲:干支紀年,指癸卯年。
晉魏:泛指今山西、河南一帶的古晉地與魏地。
隔三秋:形容時間長久,三秋指三個秋季,即三年。
田疇(chóu):田地。
準擬:原指預期、計劃,此處指田地原有的灌溉或耕作規劃。
阨(è)據:困守,因困境而占據。
《六十甲子歌》為古代民間以干支紀年推演歲時吉兇的歌謠,此首‘四十’當為系列之一。結合內容推測,創作于古代晉魏地區旱災頻發時期,或為記錄某具體癸卯年(如南北朝、唐宋時期)的實際災況,反映當時農業社會對自然災害的敏感與應對困境。
此詩以紀實筆調描繪癸卯年晉魏旱災,從災情持續、田地失序到人群爭亂,層層遞進展現災荒對社會的沖擊,是研究古代民間災異記錄與民生狀態的重要文本,體現歌謠‘以俗存史’的特點。
莫問休貪戀,浮云逐性情。
人間高此道,禪外剩他名。
夏雨松邊坐,秋光水畔行。
更無時忌諱,容易得題成。
若問登庸日,庭椿不染風。
芽若是鉛,去鉛萬里。
芽若非鉛,從鉛而始。
鉛為芽母,芽為鉛子。
既得金花,舍鉛不使。
(見《正統道藏》本后蜀人著《大還丹照鑒》。)
罪福不由他,諒自發爾身。
大賢故閉口,欲滅諸根。
滅念歸兼忘,倚伏待長泯。
弘道以安世,終當見正真。
硝石臨湯沃,??砂浸水煎。
咸麤只是轉,礬細不須研。
舊白初凝硬,新黃色未堅。
欲將持入火,由怯水銀煙。
公作千金,撫民惠深。
陂水沈沈,樂乎人心。
我田不荒,我苗如林。
憂公之去,誰其嗣音?
妙通轉我神,弘普無量功。道成天地初,輪化發九重。
滅度歷生死,緣對各有宗。孰悟去來苦,形魂無始終。
積善隆福基,身拔五難鋒。脫離三亞道,蕭蕭入閑堂。
念度無邊境,思定感神通。法輪三度回,輔我高仙功。
回我大椿步,飄升太極宮。
獵野班春,蘇萌潤坼。
騰茂英英,揚光赫赫。
福介群黎,歡飛廣陌。
敢繼周詩,式歌召伯。
丙子過,種田出江河。
作植民憂苦,種苗被害多。
災鼠成群隊,十兒同一窠。
虔詣神祇佑,保護上期禾。
進來便是宮人,狀內猶言女子。
應見容止可觀,遂令始制文字。
更遣阿母教招,恨不太真相似。
且圖親近官家,直向內廷求事。
重歷純元地,陽潛造六寒。
三旬攻薦至,六九始成丹。
金牓書名字,仙宮立醮壇。
厭離人世患,羽化去乘鸞。
(鹽膽未左味,煮帝男帝女,三日三夜,左味調黃作匱,養一七日也。○元陽子《還丹歌訣》卷上。)
(按:元陽子《還丹歌訣》,《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經籍考》引〗引《李氏書目》有此書,知為宋仁宗前著作。然其中《古神仙身事歌》中提及洞賓、圖南,則又已入宋。五代后蜀時人著《大還丹照鑒》引韓蘊中此歌序為口訣,因知其應為唐時人,生活年代待考。)
妙品演布化,迢迢霄玄音。
等受無礙智,三梁度黃津。
神霄功曹使,疲勞小停神。
三會因勞賞,當報不負言。
須啟更當白,便曹未恚懸。
下座服居位,禮拜三寶尊。
悠悠一徑入本來端,艱險千重渡轉難。
澗下厭聽流咽水,巖間愁望古松寒。
風沙終日情迷惑,霜雨侵宵夢不安。
憔悴途中無鏡照,卻回蓬鬢似君看。
一片如屏紫翠間,
風吹日炙蘚花斑。
莫言個里無文字,
為待高人著眼看。
(見《淳熙三山志》卷三四、《閩都記》卷二十二。)
愁多四月日如年,金錯囊無買醉錢。
滿地落花愁不寐,非關明月夜遲眠。(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