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一○九
慚愧好心王,生在蓮華堂。
恒持般若劍,終日帶浮囊。
常懷第一義,外國賴恩光。
五百長者子,相隨歸故鄉。
慚愧好心王,生在蓮華堂。
恒持般若劍,終日帶浮囊。
常懷第一義,外國賴恩光。
五百長者子,相隨歸故鄉。
心懷敬慕的好心王,生于清凈的蓮花佛堂。常持智慧之劍破除煩惱,終日攜帶浮囊助渡迷津。心中常存最高佛法真諦,異國也仰賴您的恩德光芒。五百位有德行的長者之子,跟隨您一同回歸佛法本源。
好心王:指具有慈悲心腸的修行者或領導者。
蓮華堂:蓮花裝飾的佛堂,象征清凈無染的修行場所。
般若劍:般若,梵語音譯,意為智慧;以劍喻智慧,能斬斷煩惱。
浮囊:渡河時所用的浮袋,比喻修行中幫助眾生脫離苦海的方便法門。
第一義:即'第一義諦',佛教術語,指最究竟的真理。
外國:指本土之外的地域。
長者子:指有德行或地位的人的兒子,此處指跟隨修行的弟子。
故鄉:喻指佛法的本源或修行的最終歸處。
此詩偈當為佛教修行者所作,可能創作于唐代佛教興盛時期。詩中通過贊頌'好心王'的修行與度化事跡,旨在弘揚佛法中持智修行、慈悲度生的理念,或為勸勉弟子精進修行、廣行菩薩道而作。
全詩通過對'好心王'修行與度化行為的描述,展現了佛教中持守智慧、慈悲度生的核心思想。詩中運用佛教典型意象與術語,語言簡潔直白,既體現了宗教文本的教化功能,也展現了佛教文學質樸而深刻的藝術特色。
酒畔逢春手莫停,
耳邊鶯語大分明。
閑花野草春全賴,
遇著東風一樣生。
天上行常例,人間仰至公。
朝霞紅一縷,先抹最高峰。
大纛高牙古帥垣,甘泉人物帝王孫。
文如賀白尤寒素,政似龔黃更本原。
歲課未書先報政,詔封頻趣定調元。
欲知惠愛今多少,水滿長川月滿村。
月晃蒼山,風清黑水,花滿原鱗城雉。燧松明夜火,歌來暮似城都市。
五華樓合,看五馬迎恩,雙鴻送喜。遲遲晷行春金碧,照春金紫。
此邦宜有循良,擁玉麟銅虎,旖旎葉榆難借寇,望登仙香塵遙起。
攀軒處、正紅頰窺簾,華顛臥軌。畫圖外、甘棠陰里,心馳千里。
林間山胡鳥,
聲聲啼我前。
何似故園里,
花亭聞杜鵑。
奇氣胸中久郁盤,汩羅江水幾時干。
問天不怕回風惡,哀郢當因下里酸。
杜若洲邊無杜若,陶然亭畔且陶然。
思君不見人空老,騷卷長撐宇宙間。
風雪送殘臘,春生除夜深。
往來寧少間,消長自相尋。
無術遣貧病,有懷觀古今。
燈前兒女樂,應未識予心。
梅磯晚泊醉名娃,
裊裊新腔出縫紗。
歸棹石尤風浪逆,
隔船喚買素馨花。
誰謂此池小,遠將天漢通。
分明涵列宿,迢遞引來風。
松竹凌虛碧,軒窗倒影紅。
高明推李杜,不負傅巖功。
月去云歸夢不成。本來如夢已難憑。見人消瘦翠衾輕。
棄擲良宵同賭墅,直須酣酒破愁城。征鴻盼斷一程程。
心比蒼松化石堅,迷盧卻被一絲牽。
蠅頭盡是英雄冢,牛后須防牧豎鞭。
只此須眉何可賣,任他溝壑盡堪傳。
幾人絕塞身還在,忍使殘僧淚獨濺。
黃梅夜半,
雞足峰前。
承虛接響,
互相熱瞞。
南渡行來景漸昏,隔江煙火幾家村。
搗來流水猶聞碓,推出斜陽半掩門。
馬認故程行步促,人爭歸渡喚聲喧。
此時況有思鄉客,極目寒云意獨存。
君是煙霄折桂身,
圣朝方切用儒珍。
正堪西上文場戰,
空向途中泥婦人。
憶昨東來護印章,又從此去餞朝裝。
辛勤行李知身老,幸會依蓮到骨香。
五十功名猶落寞,百千懷抱轉荒唐。
而今親見為霖雨,野草幽花特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