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三十三
世人重珍寶,我則不如然。
名聞即知足,富貴心不緣。
唯樂簞瓢飲,無求澡鏡銓。
饑食西山稻,渴飲本源泉。
寒披無相服,熱來松下眠。
知身無究竟,任運了殘年。
世人重珍寶,我則不如然。
名聞即知足,富貴心不緣。
唯樂簞瓢飲,無求澡鏡銓。
饑食西山稻,渴飲本源泉。
寒披無相服,熱來松下眠。
知身無究竟,任運了殘年。
世人看重珍寶,我卻不這樣。有了名聲就滿足,對富貴沒有牽掛。只喜歡簡樸的飲食,不追求修飾權衡。饑餓時吃西山的稻米,口渴時喝源頭的泉水。寒冷時穿樸素的衣服,炎熱時在松樹下休息。知道身體沒有永恒,隨順自然度過余生。
名聞:名聲,名望。
心不緣:心無牽掛,不攀緣。
簞瓢飲: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指簡樸的生活。
澡鏡銓:澡,洗;鏡,照;銓,權衡。此處指對自身外在的修飾與權衡,引申為追求外在事物。
無相服:佛教術語,“無相”指不執著于事物的外在相狀,“無相服”即樸素無華、不執著于衣物表象的穿著。
任運:隨順自然,不加勉強。
此詩偈當為唐代禪門僧人所作,反映了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影響下,僧人對世俗名利的超脫態度。唐代禪宗興盛,許多禪僧倡導“平常心是道”,主張在日常簡樸生活中體悟禪機,此詩正體現了這種修行理念,創作于僧人修行生活中,表達其內心的淡泊與覺醒。
全詩通過對比世人與自我的不同追求,批判了世俗對珍寶富貴的執著,倡導知足、簡樸、隨順自然的生活態度。詩中融合儒家安貧樂道(“簞瓢飲”)與佛家超脫無執(“無相服”“知身無究竟”)的思想,體現了唐代禪僧融合儒釋、以日常修行證悟佛法的特點,語言質樸而意蘊深刻,是禪門詩偈中表達淡泊心境的典型之作。
室女環垂額,蕃兒布纏頭。
阓門羅姥婦,游艇售娼優。
曲巷公渝濫,通衢亂溺溲。
羊山來輒去,地惡不堪留。
彼樛者木,輪囷其質。
既干既跋,匪枉伊直。
時乎倒植,自卑自抑。
膠轕蟠屈,形詭貌譎,于時好乎弗適。
自朝連夕去,由海入江來。
紫石巖前出,青山峽外開。
秦貪徒郡縣,粵僭強樓臺。
陸賈嚴夫子,千年一倚桅。
小峴豐碑大陸書,摩挲蠆尾掃龜趺。
機云宗派公家是,晉宋文章此外無。
方被春牽時夢草,豈為秋動輒思鱸。
行藏俱不達情性,在在江山聽指呼。
竹不容塵入,山寧與俗交。
開門懸梵偈,置榻解僧包。
不見肘生柳,未聞頭戴巢。
葛籐非我事,笑語浪相嘲。
少年氣宇要自恢,見人賦詩謂為才,出入常將筆裝懷。
中年心地要自息,見人哦詩謂為癖,起居常把口掛壁。
子儀昌誦得意詩,句中勾我已嬾機。多年抱渴滿意沃,半世稱雄望風雌。
詩源始自葛天氏,三人投足歌牛尾。萬象包羅八曲間,國風雅頌其流爾。
八曲不幸世不傳,傳世僅余三百篇。漢唐作者代角立,庶幾老杜氣渾全。
本朝詩數江西派,黃公太史為之最。大成未集夷惠行,具體猶微顏孟輩。
派流到今嗣者誰,青出于藍吾子儀。拄杖初擔教門出,便敢呵佛罵祖師。
我當拗折君拄杖,大家俱以背為向。能出二十四人前,更超三百五篇上。
青陽用事到玄冥,萬匯營營幸歲成。
霜雪不仁偏嗜殺,松筠有道善含生。
巢居凍鵲常高遁,血食饑鷹輒下爭。
自反吾其不攖物,懸知物亦不吾攖。
飄然逸思發于天,三百年間一謫仙。
歌調誰歟追白雪,頌聲行矣擅甘泉。
山林新筑夢歸處,學校舊游愁到邊。
回首不堪更開口,相過聊復茗甌傳。
蜀屈嚴公子,先聲到處驚。
幕中添老杜,關外得長城。
渭上屯田便,山西買馬平。
愿言賓與主,無立小功名。
春來如柅去如流,遲速乘除不自由。
人道朱明陰見迫,我疑紅紫老知收。
蜂圍蝶繞爭依戀,燕語鶑啼強挽留。
惟有杜鵑卻相亮,聲聲勸道好歸休。
江西窮處縣,松竹勿嫌深。
簿領塵中坐,溪山好處吟。
鳴弦人異調,把酒月同斟。
倘有可書事,閑收入志林。
小隊近郊初省春,杯盤綿??意殷勤。
叮嚀通國老和少,黽勉及時耕且耘。
賣劍爾行移爾俗,買山吾退了吾文。
試于農圃相尋認,果是康州舊使君。
灘西地不愛其珍,虎豹文章善自陳。
縹節猶儲何尉粉,緗苞不納庾公塵。
性高霜雪摧難折,氣直風雷拔易伸。
寄語籜龍無傲主,主家今有似龍人。
曲江而下水多石,大庾以南山半茅。
相國猶余心里印,祖師更剩杖頭包。
依稀舜樂宜人聽,零落韓文任客抄。
氣候太偏風土惡,今詩聊解古人嘲。
天地未分先立經,自吾道外豈常情。
伊周孔子直方大,堯舜文王純粹精。
新犢生時無次剌,白羊熟后可縱橫。
有言終與一為二,予欲無言是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