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至臨蕃被禁之作
一到荒城恨轉深,
數朝長嘆意雖任。
昔日三軍雄鎮地,
今時百(白)草遍城陰。
隤墉窮巷無人跡,
獨樹孤墳有鳥吟。
邂逅流移千里外,
誰念恓(原作“棲”)惶一片心。
一到荒城恨轉深,
數朝長嘆意雖任。
昔日三軍雄鎮地,
今時百(白)草遍城陰。
隤墉窮巷無人跡,
獨樹孤墳有鳥吟。
邂逅流移千里外,
誰念恓(原作“棲”)惶一片心。
一到達這荒涼的城池,愁恨愈發深沉;多日來長嘆不已,心意雖已承受。這里曾是三軍雄鎮的要地,如今卻遍生白草,籠罩著城陰。倒塌的城墻、幽深的小巷不見人影,孤獨的樹、孤立的墳前只有鳥雀哀鳴。意外流落千里之外,誰能理解我這一片凄苦彷徨的心?
荒城:荒涼的城池,指臨蕃城。
轉深:愈發深沉。
三軍雄鎮地:曾經是軍隊重兵鎮守的要地。三軍,古代指軍隊的統稱。
隤(tuí)墉:倒塌的城墻。隤,倒塌;墉,城墻。
邂逅流移:意外流落遷徙。邂逅,不期而遇;流移,流離遷徙。
恓(xī)惶:悲傷不安的樣子。原作“棲”,通“恓”。
此詩當作于晚秋時節,詩人抵達臨蕃(可能為唐代邊疆城池)后被囚禁期間。詩中描繪了臨蕃城由昔日軍事重鎮變為荒城的景象,反映了邊疆的凋敝,亦暗含詩人自身被禁、流落異地的悲苦心境。
全詩通過今昔對比,以荒城衰敗之景烘托內心愁恨,既展現了邊疆城池的荒涼,也抒發了詩人被禁后孤寂無依的悲苦,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是反映個人遭遇與邊疆狀況的寫實之作。
社燕賓鴻秋復春,竄身南國避兵塵。露涼汴水蘋花老,風暖蘄陽柳葉新。遷徙靡常嗟我病,吉安無計與君鄰。親朋凋喪家鄉遠,羞見定庵庵里人。
灅川冰盡水泱泱,堡堡人家喚蒔秧。田中每得鳥獸骨,云是胡王舊獵場。
鋪天細石半成沙,落日無云不著霞。莫畏連丘競騰浪,有人煙處有蒹葭。
人報丹山又一雛,客途尊酒足歡娛。傳家敢謂多陰德,對鏡無煩鑷白須。歸去庭前添玉樹,閒來掌上弄明珠。鄭公事業吾慚比,舊笏惟應付阿謨。
七尺身軀老共存,分途儒釋度寒溫。披緇貧衲無佳話,佩玉髯蘇有雅論。懺我青衿遠父母,羨翁白發課兒孫。林泉也自深居久,慣聽樵歌牧唱喧。
愛爾小軒梧竹好,雨晴添得草堂幽。掛簾涼月作秋色,繞屋清陰如水流。莫剪高枝留宿鳳,好依勁節聽鳴璆。醉來幾度憑欄立,但覺蕭蕭爽氣浮。
掩映銀盤白玉壺,質如雞卵味如酥。若將西子胸前較,未必鴟夷泛五湖。
雨馀天氣欲嘗橙,栗可煨炮芋可羹。正是一年秋好處,忍令無酒送君行。口唇白醭未嘗開,正始馀音挽復回。他日爐香為誰起,公曾親見了翁來。君到江頭不問津,雪堂草木幾番新。一生未得文章力,要掃中原胡馬塵。騏驥徐行不離群,卻行江北訪斯文。潘何子弟能傳業,當奉遺書與使君。
雙闕峙天表,巨鰲戴云浮。秋空氣先爽,預愜登高游。攀緣千仞起,曲折百盤周。蒼林忽在下,手挹河漢流。累累支機石,荒池飲牽牛。崢嶸羅眾山,俯視但微丘。北瞻黃金闕,五城十二樓。高帝圣圖遠,設險開皇州。鼎湖不可望,蒼梧云影愁。長江渺一發,孰與吾乘桴。舒嘯振鈴閣,諸天風颼飗。落日下西嶺,慘愴增人憂。
高天容我片云閑,漠漠江聲合暮煙。長夜街燈蒼白色,霜風吹雨過中年。
乍離東海郡,又上北溟船。紅見波中日,青窺水際天。鄉關千里隔,身世一帆懸。鄉信何從達,歸鴻落照前。
山腰小路曲如蛇,薄莫疏疏雨潤沙。醉里亦知秋色老,西風開遍木棉花。
江東風日晴,把酒送君行。好慰三千士,將收七十城。煙花催疊鼓,云騎擁連營。山越人爭喜,殊方自此清。
春亦只如是,冬亦只如是。別有一清風,請君參此味。
舉世纕蕭艾,搴芳得更那。卜居心有托,天問語非婆。七澤披荃芷,千秋嘯汨羅。獨醒了此意,漁父漫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