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二首 一
虜障天驕起,秦城地脈分。
柏壇飛五將,梅吹動三軍。
鋒刃奔濤色,旌旗焰火文。
朔風吹汗漫,飄礫灑轒辒。
海氣如秋雨,邊烽似夏云。
二庭無歲月,百戰有功勛。
形影隨魚貫,音書在雁群。
歸來拜天子,凱樂助南薰。
虜障天驕起,秦城地脈分。
柏壇飛五將,梅吹動三軍。
鋒刃奔濤色,旌旗焰火文。
朔風吹汗漫,飄礫灑轒辒。
海氣如秋雨,邊烽似夏云。
二庭無歲月,百戰有功勛。
形影隨魚貫,音書在雁群。
歸來拜天子,凱樂助南薰。
胡虜的堡壘上,天之驕子的勢力崛起;秦代的長城,將大地的脈絡分隔。柏木祭壇前,五位將領飛馳而出;梅管軍樂中,三軍士氣大振。鋒刃如奔騰的波濤泛著寒色,旌旗似燃燒的火焰繪著紋彩。北風呼嘯,漫卷天地;飛石四濺,擊打攻城戰車。海邊霧氣如同秋日冷雨,邊疆烽火恰似夏日濃云。邊地沒有歲月流轉的概念,百戰沙場方能建立功勛。士兵們魚貫而行,形影不離;音信傳遞,依托雁群。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奏起凱樂,助唱《南薰》雅曲。
虜障:胡人的堡壘。天驕:漢代稱匈奴為“天之驕子”,此指北方少數民族勢力。
秦城:秦代所筑長城,此指邊疆防線。地脈分:指長城分割大地脈絡。
柏壇:用柏樹建造的祭壇,可能為祭祀戰場所設。五將:泛指統兵將領。
梅吹:以梅管吹奏的軍樂,鼓舞士氣。三軍:指全軍。
轒辒(fén wēn):古代攻城用的兵車,頂部覆蓋生牛皮防箭。
二庭:漢代匈奴分南北二庭,此指邊地。無歲月:形容邊地戰事頻繁,時光飛逝。
凱樂:古代勝利時演奏的樂曲。南薰:指《南風歌》,相傳為虞舜所作,象征太平盛世。
此詩當為唐代邊塞詩代表作,創作于盛唐時期。彼時邊疆戰事頻繁,詩人通過描繪塞北風光與戰爭場景,反映盛唐對邊疆的關注及將士戍邊報國的時代精神。
全詩以邊塞戰爭為核心,前半鋪陳戰場壯景,后半聚焦將士功勛與凱旋,既寫邊地艱苦,更贊英雄氣概,是盛唐邊塞詩中“尚武”與“頌功”主題的典型體現。
水縷千條,寒光一片,周遮十二相倚。
層層閃著紅燈,疊成彩霞文綺。
月廊轉午,看不盡、由樓江寺。
莫浪猜、云母湘縑,巧樣近來興起。
直壓倒、米家舊藝,又竊取、徐黃妙繪。
思他經幾安排,要妝早春天氣。
氍毹鋪處,正可趁夜深歌吹。
定明年靈佑宮西,添賣琉璃街市。
元圭珍重鎮書房,紫石磨來滃墨香。老去苦無閒著述,以分寸計□時長。
墨卿與我是相投,了得時需便罷休。不見江南井中藏,只為相國寺門留。
兔毫染上何妨淺,蟬翼寫來可放輕。為愛淡中多醞藉,卻嫌濃處太分明。
遣愁時復賦篇章,
此是書生習未忘。
小吏豈堪人看覷,
酒邊生怕帶詩狂。
峭寒灑淅背毛纖,深夜重衾擁護嚴。附郭芳馨思鄧尉,故鄉薪米憶無鹽。為憐晚歲思歸處,又頓朝光不上檐。想見西街街畔塔,玲瓏寒玉出雙尖。
頓拋殘霰噤神鴉,天上驚翻薏苡車。元圃瓊蕤初見葉,后庭玉樹又生花。節旄東海憐蘇武,詞賦南朝有謝家。今夜夜寒愁夜永,幾回孤詠手憑叉。
年年席上看圖畫,秋日人從畫里行。
夾道古松飛蓋迥,漫灘奇石綵船輕。
依山別館云封戶,入市流泉竹繞城。
回首夕陽無限好,紫青如繡五云明。
童叟聚林坰,喧然論世情。
夜深門不閉,月朗犬無驚。
稻隴黃云靄,江天白浪平。
淮陽民睡穩,裴老已旋兵。
蔣徑薜蘿合,仲園山水圍。
憐君棄金馬,數為訪荷衣。
酌醴枯魚爨,調羹菰米肥。
溪溪水華凈,嶺嶺秋霞飛。
林茂鳥聲樂,山空人事違。
靜知觀槿暇,歌識采菱歸。
密筱盈丹壑,高花落翠微。
相招桂樹隱,共息漢陰機。
身世杯中物,生涯湖上磯。
洋洋泌之曲,客去掩柴扉。
解組淵明久倦游,琵琶聽唱舊江州。
避人地辟煙三徑,樂圣杯銜月一樓。
削木曾期公冶對,著書未許子虛侔。
秋深南極星增爛,照遍歸云閣幾周。
梅花如雪撲青冥,香遍東西兩洞庭。一棹吳淞君正返,相逢煙雨莫釐亭。
洞庭七十二峰長,橘柚秋來香萬家。我欲來棲范蠡宅,煩君石上掃蘿花。
堤柳風和,宮槐陰綠,篆煙吹滿香霧。
螭頭才聽臚聲,雉尾扇開頻顧。
朱衣仗里,誰得似、凌云能賦。
玉鞭梢、快拂花驄,嘶過曲江歸路。
爭傳道、五湖才藪。便占了、天街獨步。
催他羅袖珠鈿,笑指紅樓幾度。
云璈天樂,看縹緲笙歌迎舞。
更紗籠引到瀛洲,遙睇燭蓮花吐。
玉蟬金雀三層插,
翠髻高叢綠鬢虛。
舞處春風吹落地,
歸來別賜一頭梳。
問藥歸來出白云,
輕身隨處玩馀春。
會心偶記前賢詠,
得自由時莫厭貧。
飛泉高浸白云根,
滴翠長留石上痕。
帝子翱游何處所,
居人指點說仙源。
玉幾憑來顧命新,
負扆聞道有家臣;
從今賭卻鉆刀咒,
不信華人信滿人!
萬仞崖擎碧玉臺,中閒一鏡帖天開。四時自與幽花對,一點時妝不照來。
雪瀑翻崖直下深,自從開辟到如今。天寒水澀山風急,不斷朝宗一派心。
不到茲臺四十年,臨風獨立意悠然。胸中多少難言事,便欲憑高叩九天。
何神擎破隴頭巖,盡束溪流下碧潭。潭底有龍能變化,好將霖雨活東南。
平揖天風一望來,蒼崖萬仞兩分開。是中猿鶴亦難得,只有龍云相往回。
石路崔嵬云上頭,北云南雪此鴻溝。誰人題作踟躕嶺,不到山心不當游。
山上山根溪一灣,著亭管領此溪山。云南更在青天際,步一步高從此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