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孟侍御早朝見寄
河傾月向西,九陌鼓聲齊。
塵靜霜華遠,煙生曙色低。
禁門人已度,宮樹鳥猶棲。
疏懶勞相問,登山有舊梯。
河傾月向西,九陌鼓聲齊。
塵靜霜華遠,煙生曙色低。
禁門人已度,宮樹鳥猶棲。
疏懶勞相問,登山有舊梯。
銀河傾斜月亮已向西沉落,京城大道上鼓聲一齊敲響。塵埃靜謐霜華顯得遙遠,煙霧升起曙光顏色低沉。宮門處人們已經通過,宮中樹上鳥兒還在棲息。你不嫌我疏懶還勞心問候,我依舊有登山的舊梯相伴。
河傾:銀河傾斜,表明天色將曉。
九陌:京城的大道。
霜華:霜花。
禁門:宮門。
疏懶:懶散,不勤謹。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推測是詩人在收到孟侍御早朝時寄來的問候之作后所寫。當時詩人可能處于一種閑散的生活狀態,面對友人的問候,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回應友人問候,突出了詩人疏懶閑適的生活態度。詩中寫景細膩,營造出獨特意境,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以景抒情的創作風格。
賀老溪山久寂寥,輟從青瑣去班條。
樓臺爽氣來蓬島,鼓角新聲壓海潮。
千里勸耕趨壟畝,五云吟句落漁樵。
鑒湖想望隋河上,滿眼清風逐畫橈。
芳信初傳喜滿胸,開緘氣燄若長虹。
文墻目視曹劉短,詩將壇登李杜雄。
一別寒暄迷甲子,十年塵土謾西東。
知君善誘存先契,不欲疏頑墜素風。
族望高全蜀,交游華眾賢。
退身將一紀,遺德滿二川。
雅道何人繼,家聲有子傳。
為文慚幼婦,謬諾志新阡。
曾扣禪扉喜接陪,師將境物諭輪回。
燈籠不滅心中火,香印空殘死后灰。
綿邑難留真錫駐,臨邛還慶法堂開。
臨邛綿邑何分別,無去無來無去來。
君恩消祲沴,喜雪驗時和。
山峙昆兼閬,江迷汜與沱。
圃妝花鬭巧,林亞玉相摩。
丘壑平無異,蕭蘭惠不頗。
野催農務急,客醉酒家多。
裂素思團扇,吹毛想太阿。
流風疑漢舞,黃竹詠周歌。
煙冷漁村遠,裘厖獵騎過。
谷登期歲稔,人樂免夭瘥。
會待晴宵賞,寒光混月波。
春雁來時節,飛鳴各有行。
弟兄俱遠宦,秦楚久相望。
尊席唯他士,鶑花似故鄉。
何時遂歸計,共醉潩湖旁。
青天澹無云,白水平無波。
拖舟鏡中行,奈此清絕何。
我行不自亟,三日才百里。
卷卷何所感,似泛吳江水。
湖水清無際,清極不可觸。
吾纓初自潔,將安濯吾足。
老畏風光速,閑知日晷添。惜春逢雨急,病酒與愁兼。
采蘂蜂須涇,銜泥燕觜黏。水聲淙曲沼,花氣遞疏簾。
墜絮柔鋪徑,高梧翠倚簷。清伊照窗碧,少室插云尖。
老蔓蛇難蟄,殘紅火不炎。邀朋擬白社,取友盡蒼髯。
饌具雖真率,賓儀去謹嚴。主公紆繡袞,詞伯玩書簽。
陶冶恩唯舊,葭莩契偶霑。尊崇儲峻岳,高潔仰孤蟾。
社稷勛無敵,軻雄學不厭。威聲傳異域,名姓到窮閻。
賓主均歡愛,鄉閭化靜恬。應憐孤客志,粗守小官廉。
饑頼監河粟,貧無遺盜縑。清朝慚祿薄,豐歲喜魚占。
識暗妨時用,心愚以古潛。狂歌忘皓首,醉眼怯青簾。
東閣容疏放,西都慰佇瞻。酬詩常愧拙,負弈固非謙。
久玷題評末,深蒙道義漸。虛舟不復系,所向可無嫌。
宦名驅役費光陰,寒暑憂勞晝夜侵。
多病形骸衰易感,無涯思慮老難禁。
離群終日嗟予季,聚首何時獲我心。
精力已疲恩未報,懷歸體國念俱深。
手種叢蘭對小亭,辛勤為訪正嘉名。
終身佩服騷人宅,舉國傳香楚子城。
削玉紫芽凌臘雪,貫珠紅露綴春英。
若非郢客相開示,幾被方言誤一生。
山水平生好,嘗來說退居。
無家歸紱冕,有子侍籃輿。
湓浦方營業,濂溪旋結廬。
零陵官俸剩,應得更添書。
三紀榮途愧匯征,數逢憂患見交情。
江吳切喜陪經席,關陜還容竝使旌。
大尹彩旟方畫隼,上陽喬木欲遷鶑。
銅駝金谷春游盛,誰伴朱輪五馬行。
吳會富山水,吳興盛人物。風流自南朝,德譽世不沒。
吾宗州之望,譜序遠且蕃。煌煌全盛時,冠蓋充里門。
吾廬兩溪旁,足跡遠城市。宛自仙者居,胡然人間世。
自我登群玉,十年未得歸。秋風東南望,悵息欲下飛。
軒軒吾宗子,自少慕奇偉。仕意一不如,去之若泥滓。
起樓臨孤墅,自以天隠名。超焉謝朋友,于茲寄生平。
我初聞以疑,今迺送而喜。出處亦何常,要之不茍爾。
俗化日以薄,士路令人哀。吾黨多狂簡,不知所以裁。
子歸慎厥修,先之以廉讓。風行自田閭,來者知所尚。
庶幾吾州士,禮義世弗虧。庶幾吾宗門,長為眾表儀。
毋獨矜汝名,母獨行乎怪。鳥獸非所群,山林固何頼。
吾雖縻于此,亦若與子游。勔哉其無悶,勿為至人羞。
潁川太守無羈束,為政課卑才第六。里中耆舊六七翁,漸閑勇退皆高躅。
獨愧衰疲掌民社,謾擁熊軒駕丹轂。身病何由安百姓,才薄豈當尸厚祿。
巧匠居旁只坐觀,老手真能袖間縮。唯有過從相愛心,青松不肯更寒燠。
韓公開宴坐高堂,帳帟垂紅窗綺綠。簾深不散玉爐香,夜長屢剪銅盤燭。
從容談笑雜笙歌,爛熳肴烝兼海陸。翩翩舞態學驚鴻,嘹喨龍吟出橫竹。
與公進退晚相同,曾共憂勤參大麓。酒量從茲減壯年,豈復長鯨吞百谷。
興來猶勉奉公歡,金尊未釂先頹玉。且同萬物樂時康,況慕諸君知止足。
千騎翩翩逐郡侯,條山重繼昔年游。
翠深疊嶂煙嵐晚,綠滿長郊稼穡秋。
勝概不知行客老,征驂聊為主人留。
預思別后登臨處,應見黃河入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