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龍尾道南望憶廬山舊隱
龍尾道邊來一望,
香爐峰下去無因。
青山舉眼三千里,
白發平頭五十人。
自笑形骸紆組綬,
將何言語掌絲綸。
君恩壯健猶難報,
況被年年老逼身。
龍尾道邊來一望,
香爐峰下去無因。
青山舉眼三千里,
白發平頭五十人。
自笑形骸紆組綬,
將何言語掌絲綸。
君恩壯健猶難報,
況被年年老逼身。
在龍尾道旁抬頭一望,卻無法回到香爐峰下的舊居。舉目望去青山遠在三千里外,我已白發平頭年近五十。自嘲身佩官印束縛形骸,又該用什么言語來掌管詔書?圣恩深厚尚且難以報答,何況年年老去逼近自身。
龍尾道:唐代大明宮含元殿前的階梯,因曲長如龍尾得名,為朝臣上朝必經之路。
香爐峰:廬山北部山峰,因形似香爐且常有云霧繚繞得名,白居易曾在此建草堂隱居。
紆(yū)組綬:紆,系結;組綬,官員系官印的絲帶,代指官職。
掌絲綸:絲綸,指皇帝的詔書;唐代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令,此指作者當時的官職。
平頭:指頭發齊平,此處形容頭發花白平整。
此詩約作于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任中書舍人期間。他早年在廬山香爐峰下筑草堂隱居,后因仕途輾轉至長安。登龍尾道時南望廬山方向,觸發對舊隱生活的懷念,結合自身年近半百仍困于仕途的現實,寫下此詩。
全詩以‘望’字領起,由登龍尾道南望廬山舊隱切入,通過空間距離(三千里)與時間流逝(五十人)的雙重鋪陳,將仕途責任(紆組綬、掌絲綸)與歸隱向往的矛盾,及難報君恩又懼老去的復雜心緒,凝練于平實語言中,體現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特點。
求花聞道筑金臺,國色懷春肯自媒。送入華堂應大笑,不令乳媼與俱來。
南浦波輕草色微,蹇驢遙路獨依依。暖風旌旆春隨去,細雨犁鋤麥正肥。驛騎蚤聞催迅召,邊屯猶未解重圍。謝家父子名江左,折屐行看破賊歸。
岸容浣錦,波影墮紅,纖鱗巧避鳧唼。禹浪未成頭角,吞舟膽猶怯。湖山外,江海匝。怕自有、暗泉流接。楚天遠,尺素無期,枉誤停楫。四望涌金樓,帶草帟煙,縹緲際城堞。漸見暮榔敲月,輕舫亂如葉。濠梁興,歸未愜。記舊伴、袖攜留摺。指魚水,總是心期,休怨三疊。
望荼?好雪?鬖,暖日和風信去帆。寂寂馀香花數點,晴波欲動嫩鳧攙。
東風又到武林城,靜里看春各有情。怕說利名多晝睡,愛尋山水每閒行。傍人冷笑營巢燕,求友翻憐出谷鶯。世事不窮時易失,翠微深處夕陽明。
珠從藏中現,顯赫呈光輝。昔日逃走為窮子,今日還家作富兒。
風泉聲里殘蛩語,松栝陰中碎月明。永夜不眠清欲絕,何人與會此時情。
蟻窠得意從渠計,螳翳忘言息我機。寒盡山庵無歷日,野花啼鳥又春歸。
云海龍須斷不殊,累累猶帶夜光珠。直應釀作春醅綠,傳與涼州亦丈夫。
金紫少年郎,繞街鞍馬光。身從左中尉,官屬右春坊。刬戴揚州帽,重薰異國香。垂鞭踏青草,來去杏園芳。
可憐無限江山,未應短盡英雄氣。悠悠萬古,沉沉長夜,人間何世。獨立蒼茫,呼天不語,碧空無際。念當年杖履,森森萬木,更誰識凄涼意。歷亂岡陵堆起,對西風遠山如睡。秋容漸老,蕭蕭落木,平林如醉。我亦飄零,百年何許,人生如寄。整朦朧淚眼,荒丘細認,待何時至。
亭亭秀色出芙蓉,紫翠浮巒勢若龍。雨過孤云來遠岫,霞迎初日轉高峰。燒丹未就楊仙術,著屐先追謝傅蹤。早晚金陵望佳氣,攜書好去上東封。
六十專城發未斑,更于何地覓三山。不妨談笑催科里,正賴清涼熱惱間。到日紅梅留臘在,公馀翠杓酌春慳。胡床有月堪乘興,客到南樓不下關。
甃澌冱曉,篙水漲漪,孤山漸卷云簇。又見岸容舒臘,菱花照新沐。橫斜樹,香未北。倩點綴、數梢疏玉。斷腸處,日影輕消,休怨霜竹。簾上涌金樓,酒滟酥融,金縷試春曲,最好半殘鳷鵲,登臨快心目。瑤臺夢,春未足。更看取、灑窗填屋。灞橋外,柳下吟鞭,歸趁游燭。
鼓聲依約分魚市,不負儂家白酒鮮。粳稻新秧及時插,苧衣清楚入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