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梵王生別思,之子事遐征。
煙水浮杯渡,云山只履行。
三生塵夢醒,一錫衲衣輕。
此去家林近,飄飄物外情。
梵王生別思,之子事遐征。
煙水浮杯渡,云山只履行。
三生塵夢醒,一錫衲衣輕。
此去家林近,飄飄物外情。
梵王心生離別情思,這位僧人要去遠方遠行。他如在煙水間憑浮杯渡水,在云山里只靠步行。歷經三生,塵世的夢已醒,手持錫杖,衲衣顯得輕盈。此次前去離家鄉樹林已近,帶著超脫塵世的悠然之情。
梵王:原指佛教中的梵天,這里可能指與僧人相關的佛界或寺廟。
之子:這個人,指僧人。
遐征:遠行。
浮杯渡:傳說有高僧能以杯渡水,這里形容僧人出行的超凡。
只履行:只靠步行。
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
一錫:錫杖,僧人修行用具。
衲衣:僧衣。
家林:家鄉。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寺廟或與僧人交往過程中,恰逢僧人要去遠方修行而作。當時佛教文化盛行,人們對僧人修行之事較為尊重,詩人可能有感于僧人的修行精神和即將遠行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僧人,突出了僧人超凡的修行形象和超脫塵世的精神。其特點是充滿禪意,以意象和意境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送別詩與佛教文化結合的特色。
梧桐葉落火西流,君住長安又一秋。莫向邊庭思仗劍,書生從古幾封侯。
蓮子劈開須見臆,楸枰著盡更無期。破衫卻有重逢處,一飯何曾忘卻時。
日照東籠爛若霞,誤驚春色到山家。宮人曉殢葡萄酒,道士秋開躑躅花。莫擅鵝翎欺白雪,未論鶴頂養丹砂。霜中苦節知誰并,雨里寒香只自誇。寂莫也羞彭澤陋,風流還競洛陽奢。移樽九日來同賞,插帽休譏老孟嘉。
采衣尨兮,歸子舞于堂兮。母兮母兮,壽且康兮。進子觴兮,子之樂也狂兮。
天下達尊三,加之量海涵。忠言今稷契,眉壽古彭聃。渭水功猶小,汾陽考欲參。料應宣勸處,花不數優曇。
少小論交已白頭,別來幽事負滄洲。吳中舊侶惟君在,江上青山重我愁。竹葉漫傾孤館月,菊花空老故園秋。欲乘蘭棹東歸去,共息塵機對海鷗。
小閣才容六尺床,苦寒聊與蟄俱藏。少安書卷偏能熟,漫插瓶花已覺香。桑火旋分蒸秫灶,松風時和煮茶湯。閒中有事能談妙,不問維摩借道場。
有客袖中懷短刺,何人門下曳長裾。每評陸子毀茶論,大勝顏公乞米書。
綠遍西園春正殘,青梅小摘嗅仍看。單衣初試殊清爽,更愛涼風掠面寒。
遠枕驚回昨夜秋,月痕依約去年愁。移床欲避梧桐去,誰有西風背處樓。
深谷藏源遠近通,下連諸澗盡朝宗。飛空自響鈞天樂,震地偏驚啟蟄龍。闊處倒涵山岳影,渡邊多見鹿麋蹤。幾番過雨扶筇聽,髣髴濤聲起萬松。
高臺突兀連蒼穹,中有艷質如花紅。君王巳作西陵土,穗帷王座空秋風。向陵舞罷寒月白,蒼狐夜啼松淚滴。冢中枯骨寧有知,翠袖珠袍為誰色。當其奮臂譙許間,手揮群雄如刈菅。橫矛賦詩逞豪杰,猛氣可以移南山。寧知暮年壯心死,遺教但聞令賣履。唏噓涕泣兒女態,遺臭至今猶未已。君不見永安宮中顧命時,天下英雄人得知。
腰肢亸。懨懨一病新來可。新來可。樓頭柳色,遠煙橫鎖。皈依凈土跏趺坐。欲除煩惱須無我。須無我。慈航寶筏,臨流回柁。
黃鵠羽翼長,一舉思千里。幼安本中原,乘桴走東海。舉世方尚同,遠引存吾志。流風漸異俗,敦禮化鄰鄙。子魚平生友,胡乃不相委。
一片頑心要似飛。引入千古不思歸。幸遇明師因曉了,肯教熟境再相隨。你來時,我卻西。我今省悟即從伊。萬劫輪回皆為汝,百般魔障更因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