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杖歌送明楚上人歸佛川
上人遠自西天至,頭陀行遍南朝寺。
口翻貝葉古字經,手持金策聲泠泠。
護法護身惟振錫,石瀨云溪深寂寂。
乍來松徑風露寒,遙暎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禪誦時,寥寥掛在枯樹枝。
真法嘗傳心不住,東西南北隨緣路。
佛川此去何時回,應真莫便游天臺。
上人遠自西天至,頭陀行遍南朝寺。
口翻貝葉古字經,手持金策聲泠泠。
護法護身惟振錫,石瀨云溪深寂寂。
乍來松徑風露寒,遙暎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禪誦時,寥寥掛在枯樹枝。
真法嘗傳心不住,東西南北隨緣路。
佛川此去何時回,應真莫便游天臺。
明楚上人從遙遠的西天而來,以頭陀苦行游遍了南朝的寺廟。他口中誦讀著用古字書寫的貝葉經,手中拿著金錫杖,發出清脆的聲響。他振錫杖來護法護身,所到之處,石瀨云溪都顯得格外寂靜。他剛來到松徑時,風露寒冷,遠遠映照在霜天中,月亮已成月魄。以后在空山中禪誦的夜晚,錫杖會孤零零地掛在枯樹枝上。他曾傳授真法,心無執著,東西南北隨緣分而行。此去佛川不知何時回來,高僧啊,可別就此去游天臺。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頭陀:佛教苦行之一,行腳乞食,少欲知足。
貝葉古字經:古代印度人用貝多羅樹葉書寫佛經,稱貝葉經。
金策:指錫杖。
泠泠:形容聲音清脆。
振錫:僧人持錫杖出行,震動錫杖作聲。
石瀨:石上的急流。
月成魄:指月亮由圓而缺。
應真:羅漢的別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佛教較為盛行,詩人與明楚上人相識,在其要返回佛川時,詩人有感而發,寫下此詩為其送行。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明楚上人,突出了上人的修行形象和隨緣的生活態度。詩中展現出濃厚的佛教文化氛圍,在文學史上體現了唐代詩歌與宗教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書盍多多讀,詩須細細評。
后生才染指,半道遽寒盟。
直取珊瑚出,寧爭熠耀明。
伯牙弦已絕,舉世喜箏聲。
不盡神州感,登樓客縱談。
江聲流日夜,秋色滿東南。
寶集群胡市,塵蒙老佛龕。
金城搖落意,愁見柳毿毿。
明月千尋霄漢迥,喬松百尺薜蘿牽。經師伏氏奇齡邁,學海文中世業傳。
庭院芝蘭初馥郁,門墻俊顧早聯翩。君家夙擅長生術,緱嶺笙吹好拍肩。
大撓紀日文徵亥,古錦囊詩歲在辰。較藝曾遭青眼奪,論交彌覺白頭新。
多君席帽追詞客,笑我芒鞋作野人。擊壤歌謠真率意,愿隨飛舄步芳塵。
山莊過雨菊含香,十月中旬未著霜。天為衰翁留好景,賞心何必定重陽。
呼兒插竹補殘籬,籬下經秋菊未衰。欲藉晚芳娛老眼,故教重護傲霜枝。
荊花開漸少,
瓜蔓摘幾空。
賴有長頭子,
相從禿鬢翁。
鸞驂復整,鶴駕難留。
白云縹緲,紫府深幽。
廟雖載止,神無不游。
垂佑皇宋,以永鴻休。
停橈依泗水,振策上桓山。今古登臨外,興亡感慨間。千秋銷臟骨,一幻屬僧關。獨有高賢跡,磨崖此共攀。
司馬人何在,眠牛跡已徂。南山猶有隙,石室抑何愚。深洞疑藏鹿,荒碑自止烏。凄涼千古意,吟眺數躊躕。
今時何時我非我,中夜起坐心旁皇。
風聲水聲烏烏武,日出月出團團黃。
層陰壓屋天四蓋,寒云入戶山兩當。
回頭下視九州窄,高飛黃鵠今何方?
二氣丹砂不足靈,
真成真氣用黃輕。
鉛中有物丹中汞,
人自迷津落路行。
舟中一雨掃飛蠅,半脫綸巾臥翠藤。
清夢初回窗日晚,數聲柔櫓下巴陵。
韶光淡蕩媚春時,紫燕尋巢覓故知。
對酒追思金谷例,看山旋憶謝公詩。
新紅嫩綠鶯聲滑,淺碧遙青蝶夢遲。
一種閑吟消永晝,畫闌低拂柳絲絲。
為辟云窩附法壇,斬除惡竹可千竿。
黃金有地還茲布,明鏡無臺何處安。
避俗頻來依佛榻,論心贏得聚儒冠。
從前七火都灰未,更向人天一靜觀。
謝蠻舞袖貴妃弦,
秦國如花虢國妍。
不賞纏頭三百萬,
阿姨何處費金錢。
小鬟輕曳錦幃偏,
報說平明雪滿天。
起擲繡鞋床下卜,
遠人身上合添綿。
人事祇如此,蹉跎又一年。虛名徒竊祿,白首未歸田。秉筆慚周史,臨文愧馬遷。太宗遺業在,撫卷重悽然。
東閣寒初入,垂簾坐夕曛。乾坤雙鬢老,筆硯半生勤。落葉飄城雪,哀鴻度塞云。衰遲徒感遇,忝竊愧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