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二首 其一
南山稍疏闊,病眼不能明。
月挾清霜下,風隨細浪行。
未蒙青鳥信,虛負白鷗盟。
不見臺城路,年年春草生。
南山稍疏闊,病眼不能明。
月挾清霜下,風隨細浪行。
未蒙青鳥信,虛負白鷗盟。
不見臺城路,年年春草生。
南山的輪廓漸漸稀疏開闊,我病弱的雙眼難以看清。月亮攜帶著清霜灑下,微風伴隨著細浪前行。沒有得到遠方的音信,白白辜負了與白鷗的盟誓。看不見前往臺城的道路,每年春天那里的草依舊生長。
疏闊:稀疏開闊。
病眼:生病的眼睛,這里指視力不好。
挾:攜帶。
青鳥信:傳說青鳥是西王母的使者,后指代傳遞信息的人或音信。
虛負:白白辜負。
白鷗盟:指與白鷗為友的盟誓,象征隱居生活。
臺城:舊址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本是三國時吳國的后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為東晉和南朝朝廷所在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中情感來看,詩人可能處于一種孤獨、期盼又失落的心境中。當時社會或許處于動蕩或變遷時期,詩人可能渴望隱居卻未能如愿,對遠方的人或事有所期待卻得不到回應。
這首詩主旨在于抒發詩人內心的復雜情感,既有個人的孤寂和期盼,也有對歷史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和用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特別著名,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一定的藝術表現力。
立馬何年續舊銘,安龍一旅動初硎。且看麗日飛南詔,自有光天映北冥。砂磧新庭取次犁,天山古鍔問誰攜。今冬淑氣東西滿,二永鴻名一代齊。臊狗休誇曳落河,金烏重駐魯陽戈。混同江北笳聲絕,三一溪南喜氣多。東日還迎旦旭來,南云幾向夜郎開。天回鬼井通牛野,地轉牂牁接漢臺。誰驅封豕并蜉蝣,直抵黃龍是爾儔。粟末河邊胡氣竭,金微山表漢威留。文子文孫復故家,周宣漢武未全遐。髡頭幾輩同崩角,秉鉞何人獨樹牙。千年雪恥事何如,十載人寰氣頗舒。已向羊城收狡窟,更從龍塞覓狼居。陰山胡涕古難銷,北闕王頭今載梟。諸長仍歸天可汗,單于那得更稱驕。天為社稷啟西平,手系胡王不計名。尚許推心銷異物,豈煩笞背伏中行。功業臨淮異姓王,金戈時照赤心光。已教壁壘傳精采,便使乾坤屬圣皇。
壯志縱橫九萬里,蔥嶺滇池咫尺耳。抗疏千言達帝閽,不為方伯為將軍。將軍投筆據鞍笑,班生未老賈生少。整頓乾坤濟時手,會滌九川宅四隩。講求兵法常山蛇,變幻名場君子豹。寧從絕域鑿兇門,肯傍貪泉開飯窖。我朝有造西陲西,為城康居國車師。不消冰雪成道路,無邊沙磧相驅馳。窮荒大漠版圖共,蠉蠕喘喙言笑嘻。六合如人及其壯,氣之所貫神與隨。將軍將軍氣如虹,武功可救文治窮。不者何為投袂起,欲以將洗吏之恥。只今圭瓚錫旬宣,虎拜祝天千萬年。九重夜半虛前席,西顧何如聚米山。
芒鞋日日扣禪扉
靈鷲山前暫息機
鬼斧誰工劖絕壁
危樓獨倚送斜暉
不知泉自幾時冷
為問峰從何處飛
南望故人在天末
西風聽唱惜紅衣
三君祠外啼鷓鴣
三君祠前路盤紆
婦孺瞻仰官長拜
千秋俎豆虞韓蘇
昔日天涯嘆淪落
天遣先生為木鐸
不教廊廟展經綸
卻向蠻荒興禮樂
黨禍無人鑒覆車
石工姓字不忍書
漢庭指佞無屈軼
嶺海尊賢有鱷魚
致君堯舜古難必
蛾眉謠諑偏多嫉
百年榮瘁總成塵
一片浮云能蔽日
當時行跡沒苔錢
此日崇祠鎖暮煙
應羨山堂阮太傅
圣朝際遇勝前賢
竹聲清與鳥聲兼,
花影重重轉過簾。
更是隔溪山頂上,
白云如笠半垂檐。
天機運不息,
往往汨庸儒。
東風敷至教,
綠我窗前芻。
蒙茸方幾日,
倏忽盈階除。
感茲惠雨力,
殷勤與之俱。
榮枯以一息,
我亦念其初。
唐宰相資格可弗論,翰林學士須得人。
君不見,九重待若師舉友,天子并聞呼陸九。
無作無為,無說無示。
可以濟群,類統萬邦。
同六虛,融三際,此是吾家第一義。
索索西風射碧紗。疏疏短雨趁風斜。染來秋色滿庭階。
驚懶蜻蜓誰主使,催勤絡緯孰教他。征人那得不思家。
消他幾句愁邊稿。斷送詩人了。柳陰青粉謝家墻。依舊落花小院夕陽黃。
女墳湖畔東風碎。誰送楓根紙。年年杜宇向黃昏。絲雨梨花灑血哭殘春。
安石善談笑,揮麈卻苻秦。
妄起并吞意,終殘吳越人。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爛銀盤、來從海底,皓色千里澄輝。瑩無塵、素娥淡佇,靜可數、丹桂參差。玉露初零,金風未凜,一年無似此佳時。露坐久、疏螢時度,烏鵲正南飛。
瑤臺冷,闌干憑暖,欲下遲遲。念佳人、音塵別后,對此應解相思。最關情、漏聲正永,暗斷腸、花影偷移。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晴天氣又爭知。共凝戀、如今別后,還是隔年期。人強健,清尊素影,長愿相隨。
江鄉秋色在黃花,賓客來尋錦水涯。
風起平蕪吹鸛鶴,山寒叢薄散麇麚。
林光稍入三珠樹,酒氣猶蒸五色霞。
誰遣白衣能就我,紫桑荒徑是吾家。
三復葩經及考槃,幾曾古井起波瀾。
仰邀明月同心少,凝恨斜陽獨語難。
暮唶朝唏渾負負,云愁海思闊漫漫。
愿將殷浩書空字,寄與蒼冥一笑看。
勝處多應著梵宮,豸衣人偶駐花驄。背時筍蕨從僧獻,脫俗弦歌任鳥供。泉脈透來蒼石裂,山腰封斷白云重。閑哦百丈飛濤句,不覺聲摩萬仞空。
丈六金身百尺宮,門前芳草礙驕驄。客懷白鶴應能會,詩料青山盡解供。洗耳泉聲偏喜碎,障塵花樹不妨重。西來欲了觀風事,肯與山僧論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