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崔常侍濟源莊
谷口誰家住,云扃鎖竹泉。
主人何處去,蘿薜換貂蟬。
籍在金閨內,班排玉扆前。
誠知憶山水,歸得是何年。
谷口誰家住,云扃鎖竹泉。
主人何處去,蘿薜換貂蟬。
籍在金閨內,班排玉扆前。
誠知憶山水,歸得是何年。
山谷入口處是誰家居住呢,云霧繚繞鎖住了竹林與清泉。主人到哪里去了呀,隱居的藤蘿薜荔取代了他的顯貴服飾。他的名籍還在朝廷的金閨之中,位列在玉扆之前。確實知道他懷念山水,可不知何時才能歸來。
云扃:云霧如門,形容山谷幽深,云霧繚繞如門戶。
蘿薜:女蘿和薜荔,常比喻隱士的服裝或住處。
貂蟬:漢代侍從官員帽上的裝飾物,后用作達官貴人的代稱。
金閨:漢代宮門名,也指朝廷。
玉扆:古代宮殿中設在門和窗之間的大屏風,這里指代皇帝御座。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崔常侍在濟源有莊,詩人可能是在拜訪濟源莊時,看到清幽之景卻不見主人,結合崔常侍身處官場的情況,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官場生活與隱居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很多文人既向往山水又身不由己地陷入官場。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崔常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其難以歸山的感慨。詩中通過對比和設問,使情感表達更生動。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山水與官場的復雜情感。
露花煙柳。春思濃如酒。
幾陣狂風新雨后。滿地落紅鋪繡。
風流何處疏狂。厭厭恨結柔腸。
又是危闌獨倚,一川煙草斜陽。
結廬人境羨陶潛。車馬不來喧。
勝處自多真趣,飛鳥日相還。
心既遠,地仍偏。見南山。
手持菊穎,山氣常佳,欲辨忘言。
風高木落。壯心萬里空回薄。振衣待把塵埃濯。聲里斜陽,孤起戍樓角。
人生誰會誰為錯。年來但覺多離索。黃花照地渾開卻。華發如斯,同和醉落魄。
秋水瑩精神。靖節先生太逼真。談麈生風霏玉屑,津津。爽氣泠然欲侵人。
一座盡生春。滿引瓊觴已半醺。更把黃花壽彭祖,盈盈。數闋新聲又遏云。
幾日無書,舉頭欲問西來燕。
世情夢幻。復作如斯觀。
自嘆人生,分合常相半。
戎雖遠。念中相見。不托魚和雁。
凌歊臺上青青麥。姑熟堂前馀翰墨。暫分一印管江山,稍為諸公分皂白。
江山依舊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誰分賓主強惺惺,問取磯頭新婦石。
海棠枝上東風軟。蕩霽色、煙光弄暖。雙雙燕子歸來晚。零落紅香過半。
琵琶淚揾青衫淺。念事與、危腸易斷。馀酲未解扶頭懶。屏里瀟湘夢遠。
綠云剪葉。低護黃金屑。占斷花中聲譽,香與韻、兩清潔。
勝絕。君聽說。是他來處別。試看仙衣猶帶,金庭露、玉階月。
已覽遍韶容,最后有花王,芳信來報。魏妃天與色,擁姚黃、去賞十洲仙島。
東君到此,緣費盡、天機亦老。為嬌多、只恐能言笑。惹風流煩惱。
莫道兩都迥出,倩多才、吟看誰好。為我慘有如花面,說良辰欲過。
須勤向、雕欄秉燭,更休管、夕陽芳草。算來年、花共人何處,金尊為花倒。
東閣郎官巧寫真。
西湖處士妙傳神。
嫣然一笑臘前春。
斗好雖無冰骨女,
相宜幸是雪髯人。
且煩疏影入清尊。
洞天晝永,正中和時候,涼飆初起。羽扇綸巾,云流處,水繞山重云委。
好雨新晴,綺霞明麗,全是丹青戲。豪攘橫卷,楚天應解深秘。
留滯。字學書林,折腰緣為米,無機涉世。投組歸來欣自肆,目仰云霄醒醉。
論少卑之,家聲接武,月旦評吾子。憑高臨望,桂輪徒共千里。
見汝小溪灣,修竹連疏影。林杪動風聲,驚下毿毿粉。
見汝大江郊,高浪搖枯本。飛雪密封枝,直到斜陽醒。
早秋明月新圓,漢家戚里生飛將。青驄寶勒,綠沈金鎖,曾瞻天仗。種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宮陪享。況當年定計,昭陵與子,勛勞在、諸公上。
千騎風流年少,暫淹留、莫辜清賞。平坡駐馬,虛弦落雁,思臨虜帳。遍舞摩圍,遞歌彭水,拂云驚浪。看朱顏綠鬢,封侯萬里,寫凌煙像。
漂泊天隅佳節,追隨花下群賢。
只欠山陰修禊帖,卻比蘭亭有管弦。舞裙香未湔。
淚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蠻煙。
喚起杜陵饑客恨,人在長安曲水邊。碧云千疊山。
江沙帶濕。莎露和煙泣。
落日欲低紅未入。悄悄暮峰凝立。
疏林秀色荒寒。頻頻駐騎回看。
應是梧桐影下,秋風蹙碎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