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讀史記詩 其一
陶唐明歷象,茂氣與天通。
舉正分星度,歸余定歲功。
孟陬名不殄,南正道彌隆。
自此垂三代,循環協大中。
陶唐明歷象,茂氣與天通。
舉正分星度,歸余定歲功。
孟陬名不殄,南正道彌隆。
自此垂三代,循環協大中。
唐堯明察歷法與天象,其盛德之氣與上天相通。制定歷法劃分星辰度數,處理閏余確定一年功績。正月的名稱流傳未絕,南正之職的地位更加隆盛。從此延續夏商周三代,循環運行符合中正之道。
陶唐:指唐堯,傳說中上古賢君,號陶唐氏。
歷象:歷法與天象,《尚書·堯典》有'歷象日月星辰'。
茂氣:盛德之氣,指堯的德行隆盛。
舉正:制定歷法,校正歲時。
歸余:古代歷法中通過置閏調整歲時誤差,即'歸余于終'。
孟陬(zōu):正月的別稱,出自《離騷》'攝提貞于孟陬'。
殄(tiǎn):滅絕。
南正:古代官名,掌管天文歷法,《史記·歷書》載'重黎為南正'。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大中: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的準則。
此詩為奉和皇帝御制詩而作,當是作者應帝王之命,圍繞《史記》中關于堯制定歷法的記載而作。旨在歌頌堯圣德,強調歷法制度對三代以來社會運行的重要規范作用,符合古代應制詩頌圣揚德的創作傳統。
詩中聚焦堯制定歷法這一核心事件,通過'舉正分星度,歸余定歲功'等句概括其具體舉措,以'垂三代''協大中'凸顯歷史影響,既呼應《史記》內容,又以應制詩形式完成對帝王的頌贊,主題鮮明,語言凝練。
三朝茶飯了生因,
烈女傳中第一人。
尺組捐軀原死義,
殉夫無恨恨奸臣。
螟蛉冤案暗傷神,
地下相從憤莫伸。
以呂易嬴還樂卜,
巖疆轉瞬屬他人。
特起來南國,登庸歷宰卿。立朝弦載直,遇物稱如平。一夢榮華盡,千年封襚成。秋風暮江起,凄咽逝波聲。
星墜寢門夕,鵩來州舍辰。人悲喪遺愛,帝夢失良臣。勛業經綸遠,文章氣燄新。歿猶榮故里,宸筆鏤堅珉。
蚤歷平津館,嘗蒙鮑叔知。笑言忘位貌,論議切箴規。豈悟三秋別,遂成隔世期。英風今已矣,遺恨滿江湄。
昔有鄉賢陽道州,
亦聞比近有松楸。
新阡便合開三徑,
同氣相求好并游。
太湖三萬六千頃,沐日浴月雄東南。
扁舟我昔災茅酒,蛟龍窟穴窮幽探。
咽嗚咄咤山鬼遁,喝落星斗澄寒潭。
身披羊裘歌大夏,故友重招來管社。
馮夷欺我老不才,驅令洪濤迎棹打。
倉皇之間傍溪曲,蓮沼菱塘鑒青淥。
楊君舊宅苑榭荒,巨手開山殊不俗。
從容小憩更遠尋,披荊撥莽臨高岑。
刖有異境豁人目,水勢震蕩山浮沈。
千帆絡繹初如織,檣影都從天際沒。
夫椒槜里指顧間,少伯夷光人恍惚。
浮生碌碌悲如何,白日消磨空浩歌。
只今亢旱秧欲死,愿舉震澤傾滂沱。
南湖秋水夜無煙,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
將船買酒白云邊。
匹馬穿花。
十年作客,萬里還家。
蠶尾今云,峨眉古雪,去矣天涯。
霜衾午夜聞笳。
應夢到關山月斜。
金粟樓頭,玉松亭角,我在長沙。
千古蘭亭氣象豪。
當時座上盡英髦。
林藏修竹依山靜,花逐流觴信水漂。
悲往事,樂今朝。
雖無絲竹有風騷。
回頭一笑還塵跡,莫厭尊前醉濁醪。
殢酒償春笑二豪。
題詩品物愧時髦。
心如幽鳥忘機靜,身似虛舟到處漂。
須富貴,是何朝。
一杯聊慰楚人騷。
逢花堪賞應須賞,座有嘉賓尊有醪。
一望碧波深,
孤帆柳外林。
滿江風雨恨,
萬里故園心。
對酒思前事,
逢人寄遠音。
秋聲何處急,
茅屋亂鳴砧。
磨洗紛塵百念秋,
湛然源底未分流。
其間自照因緣外,
水凈娟娟浮月鉤。
睡馀無俗役,
信手一枰間。
勝負何須較,
神情政欲閒。
耆舊襄陽滿,
耽吟復此翁。
名躋作者列,
身有古人風。
避寵辭朱紱,
含精守絳宮。
誰云眉覆雪,
轉覺面如童。
岐路分攜有夢尋,
忽來嵇駕慰離心。
宦經九折人俱老,
業重千秋契轉深。
白首園林偏習懶,
朱弦山水待知音。
那能縮地相領近,
日日開尊對竹陰。
遠風庭下送微涼
雜沓宵聲感未央
籬犬倘迎韓侘胄
官蛙誰誤晉元康
棘藩差息讒人喙
膏血難饜墨吏腸
莫向群陰爭氣候
高岡鳴鳳在朝陽
采香秋自香溪入,
采藥春從藥市還。
四百名峰行未遍,
如何高臥白云間。
大隱卜龍川,疑君楚澤賢。
紉蘭思舊制,詠竹簡遺編。
壑有藏舟地,人無問字年。
黃山仍似昨,丹灶獨蕭然。
徑草晞春露,溪松偃暮年。
朅來一南眺,不見客星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