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修上人
我愛修公亦自賢,未忻城郭愛林泉。
醉騎鯨背詩遺落,閑把牛毛字細編。
還我青山當夏晚,乞君佳句著床前。
雨余獨憑煙云上,目送孤鴻落照邊。
我愛修公亦自賢,未忻城郭愛林泉。
醉騎鯨背詩遺落,閑把牛毛字細編。
還我青山當夏晚,乞君佳句著床前。
雨余獨憑煙云上,目送孤鴻落照邊。
我喜愛修公,他自身也賢德不凡,不喜歡城郭繁華,偏愛山林清泉。他醉酒后好似騎在鯨背上,詩稿都遺落了;閑暇時仔細編纂牛毛般細小的文字。傍晚時分,他還我青山的美景;我向他求取佳句,放在床前欣賞。雨后他獨自憑靠在煙云之上,目光追隨著孤雁消失在落日余暉的天邊。
修上人:指修公,“上人”是對僧人的尊稱。
忻:同“欣”,喜歡。
牛毛字:形容字寫得細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詩人結識了修公這位僧人,被修公不慕繁華、喜愛自然的品性所打動,于是寫下此詩表達對他的贊賞。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修公的賢德和閑適生活。其特點是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現人物形象和生活場景,語言清新自然。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文人與僧人的交往和對自然生活的追求。
不惜輕盈,取次濃妝珠蕊。似憑闌、綠云倦倚。低鬟微笑,噴蘭襟香細。斂幽情、閒心如水。
道是江妃,還似月中仙子。向秋清、露凝芳髓。冷然孤秀,怕微霜風起。索細挽、柔條重覷。
選人片言授鉞,
貴臣萬里建侯。
平洮致綠石研,
復燕得碧云油。
九死馀生似裕之,秋風蕭瑟鬢如絲。
私憂嫠婦周將隕,頗羨村人漢不知。
野草有心燒后在,殘花無力雨中持。
玉京回首升平夢,可復衣冠尚昔時。
郡記重編鄭緝之,梓鄉舊帙渺金絲。
赤城靈秀逶迤接,白石淵源約略知。
垂老生涯同寂寞,讀書種子孰扶持。
至今墨妙碑亭過,尚憶先生坦腹時。
客里難為別,春風送遠行。
飛花明驛路,落日照邊城。
骯臟虞翻骨,噌吰夏統聲。
黔西天萬里,揮手淚縱橫。
白露橫江面,涼飆起林樾。孤唱無與酬,垂綸釣明月。
清夜不能寐,獨酌松樹下。風吹頭上巾,月落手中斝。
寂寥春山空,靜坐消萬慮。搔首望青天,白云自來去。
云出山頂合,云歸洞口封。地深人不到,白日下雙龍。
月出大江口,乾坤一釣船。洞簫聲起處,驚醒老龍眠。
習靜山中處,孤吟絕往還。曉煙收盡處,坐見隔江山。
膴膴川原合,依依桑柘疏。柳汀與花塢,好是輞川居。
山頭出白云,瀑布灑飛雨。可人期不來,目斷瀟湘浦。
斯文宗主賴公歸,不使它楊僭等夷。四海聲名今大手,萬人辟易幾降旗。天方欲治將焉往,用不崇朝尚竊遲。整頓乾坤從小試,南州昔日洗潢池。
玉海書來喜欲狂,餐霞食瀣齒牙香。固應宗派名江右,底用宮袍入建章。今代歐黃真有種,向來沈鮑肯同行。只今五集三千首,但覺熒煌錦繡張。
蕓閣登儒拜黼衣,鳳凰來泊鳳凰枝。待教黃閣調元去,暫對青藜下燭時。身到三山真得路,君留群玉幾題詩。十年前訪岷峨事,也作書郎慕左思。
無直路,卻縈紆。
趙州東壁上,依舊掛葫蘆。
有張公吃村酒。
李公醉不醒,面南看北斗。
柳遮樓,花拂地。金粉六朝爭麗。歌檻里,舞闌中。鸞笙醉軟紅。
燕飛忙,鶯語咽。天寶何堪再說。愁黯黯,淚灑灑。孤燈白下橋。
栽培君子要添丁,
護惜龍兒出錦繃。
莫學當年饞太守,
直須脫粟伴藜羹。
避世聊求一席安
懷中剌敢署居難
屋廬連巷歌相答
云日投杯天自寬
拊髀有悲仍雀躍
臨淵何地足鯢桓
春風雙鬢匆匆老
輸汝詩心未向闌
雨聲欲斷氣氤氳,
小閣浮空自吐吞。
古木蒼煙何處寺,
數聲青板報黃昏。
吳江楓冷逆雁翔,兩月兩度來金閶。抖擻寒衣氣瑟縮,疏窗短日留駒光。草堂之中多雅設,瓊函玉笈紛在旁。鵲爐奇古爇龍腦,棐幾拂拭鋪云肪。桓家一廚久緘閉,鄴侯萬簽隨低昂。憶昔盛年大搜索,豪取動破千金償。眸子炯如秋月鑒,繭絲細拆犁針铓。垂老頭華手不卷,緘機謬偽恣品重。我幸此游殊不惡,一望飽眼還撐腸。大卷引丈橫帛練,小幀尺寸齊圭璋。交州雪纑越溪紙,一一開陳聞古香。江山云霧起重疊,人物草木都煇煌。名公大篇著跋尾,學士薤書題左方。華原營丘色澤古,從苑河陽歲月長。顛老一山天偪側,坡公四竹風披猖。江南一片真奇逸,西蜀萬本驚擅場。元朝四家各面目,藝園三品垂芬芳。丹丘玉潭誰輩輩,方壺雪谷何堂堂。成宏畫院還退舍,繪事獨數吳中強。源流分支別南北,臺閣定器追晉唐。三百年中抉粉本,前有白石后白陽。天池潑墨翻海水,尚書搖筆凌文昌。群公袞袞那仆數,殘縑涴楮非尋常。或經補綴箋素舊,間遺姓氏審諦詳。漫說寒具驚點污,細認縫印窺收藏。僅披卷冊歷千百,更有苞裹滿石倉。勤搜牢記窮曛旭,天風飛雪催歸裝。一往決眥漸探頂,胡為縮腳嗟望洋。江湖豪翰元有數,幾見什襲千明珰。吾兄矜貴手未觸,有子修飾重裝潢。天機之精天帝寶,毋使六丁下取將。稼軒蘭長青湖曲,壺公鯨游白云鄉。今我一見一太息,西望壟樹煙草黃。文采風流不泯沒,子孫永保三千霜。
凌波微步當風立,
似向芝田館里來。
堪與梅花競標格,
沖寒也向雪中開。
玉河官酒送行時。輕黃遍柳絲。仙橋認取再來期。花驄驕欲飛。
人事換,歲華非。江云望眼迷。年年風雪滿征衣。思歸又怕歸。
佐鄭東來永歷年,
為充軍餉事屯田。
墾荒披斬經三代,
盡化腴田稻麥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