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武康小山法瑤師舊居
至道不可狀,至理杳無名。萬匯喪其源,出沒何營營。
忽焉生法瑤,研慮還淳精。立言宗能仁,百也馳休聲。
我來訪舊居,景物如有情。閑庭慘樹色,空山咽猿鳴。
斯人今也亡,孤棹尋歸程。
至道不可狀,至理杳無名。萬匯喪其源,出沒何營營。
忽焉生法瑤,研慮還淳精。立言宗能仁,百也馳休聲。
我來訪舊居,景物如有情。閑庭慘樹色,空山咽猿鳴。
斯人今也亡,孤棹尋歸程。
最高的道難以描繪,最深的理幽遠無名。萬物迷失了根源,來來去去忙碌不停。忽然出現了法瑤師,他深思鉆研回歸淳樸精妙。他著書立說尊崇佛教,美名四處傳揚。我前來尋訪他的舊居,這里的景物仿佛也有情意。幽靜的庭院里樹木神色凄慘,空曠的山間猿猴悲咽啼鳴。這位大師如今已離世,我獨自乘船踏上歸程。
至道:最高的道理。狀:描繪。
至理:最深的哲理。杳:幽遠。
萬匯:萬物。營營:忙碌的樣子。
法瑤:人名,詩中提到的高僧。研慮:深思。淳精:淳樸精妙。
能仁:指釋迦牟尼,佛教尊稱釋迦牟尼為能仁寂默。百也:眾多人。休聲:美好的名聲。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聽聞法瑤師的事跡和美名,慕名前往其舊居尋訪。當時佛教在社會有一定影響,法瑤師作為高僧有眾多追隨者。詩人在尋訪舊居時,面對物是人非的景象,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緬懷法瑤師,先從抽象的道理引出人物,再以景襯情,表達對逝者的追思。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對佛教思想的感悟和對生命無常的感慨。
濱水娟娟四五枝,不甘柳眼巧相窺。晚來快我江南思,似欲慇勤報小詩。
萬紅深塢。怕香魂易散,九洲先鑄。鑄千尋、鐵網淩空,把花氣輕兜,珠光團聚。連袂人來,似宛轉、蛛絲牽度。認云煙縹緲,遠共海風,吹入虛步。銅標別番舊譜。借云斤月斧,幻起仙宇。問誰將、繞指柔網,作一柱擎天,近銜羲馭?繡市低環,瞰如蟻、鈿車來去。更凄迷、斜陽寫影,半捎茜霧。
當時大念各相期,積慘并州世久辭。物外早消全體熱,夢中還作有情癡。五銖符讖雖當復,一發關天劇可危。屈指上章來歲是,死灰殘局欲何為。
自笑摧頹如病鶴,羽衣仍復會婆娑。已裁斑竹將扶老,更剪蟠枝作養和。驟雨欲來移蟻穴,落花多罷分蜂窠。裹頭多上春官老,不道丘園自一科。
拋名棄利樂清虛,萬幻諸緣盡剪除。性海波澄舟到岸,一輪皎月出云衢。
官道千秋坐小車,仙隨阮肇飯胡麻。男兒正患無津耳,千古留侯事可嘉。
黃實累累本自芳,西湖名字著諸方。里稱勝母吾常避,珍重山僧自煮湯。
姑射冰肌不黃土,洛陽玉容更青春。嗅風影日了無語,知我此心能幾人。
一片斜陽,認古甃頹垣,蝌篆苔翳。倦影銅駝,催入野花秋睡。盡教殘夢沉酣,渾不管、劫馀何世。看凄迷、廢壘蘿蔓,猶似綺羅交曳。艷塵空指前游地,黯銷凝、屧香黏蕊。大秦西望蒼煙遠,誰解明珠佩。重溯故國舊聞,記八駿、曾馳周轡。惹賦情綿邈,春痕長暈,穆瑤池際。
太白耿殘輝,孤月隱云端。雞聲四野起,獨袂一何寒。蟋蟀動微吟,欲咽意已闌。一身馀死灰,塊影依欄干。蒼茫萬古去,逝者孰控摶。人道既永息,何者為坤乾。還歸入室坐,孤花對汍瀾。
句容山邑長官清,此日況逢賢友生。案牘勞人煩慰藉,風塵為客話經行。寬裁白苧游蕭寺,近覓青騾過冶城。能賦鐘英懷古昔,一時驄馬盡知名。
三關透了達真玄,真造無為本自然。舉步便超無色界,抬頭身在大羅天。
天容如鑒地無塵,陽氣依稀動紫荊。日晷漸長端可愛,霜華增重不勝清。
莫向堂中覓壽芝,主人心地本平夷。子孫保此傳家瑞,世享長年自不疑。
彗尾騰光明月缺,天地悠悠,問我將安托。一自魯連高蹈絕,千年碧海無顏色。容易歡場成落寞,道是消愁,試取金尊酌。淚迸尊前無計遏,回腸得酒哀逾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