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洞 其一
髯仙御氣已超升,巖洞千秋冷不扃。
若許殘鉛除白發,敢辭長镵??青冥。
壇場歲為民祈福,蒿艾時因鬼乞靈。
他日重來尋石髓,絳云深坐讀黃庭。
髯仙御氣已超升,巖洞千秋冷不扃。
若許殘鉛除白發,敢辭長镵??青冥。
壇場歲為民祈福,蒿艾時因鬼乞靈。
他日重來尋石髓,絳云深坐讀黃庭。
長須仙人駕御著仙氣已經飛升而去,巖洞歷經千秋萬代也不關閉,透著清冷。如果能讓殘余的鉛丹除去我頭上的白發,我怎敢推辭手持長镵去挖掘那幽深的青天般的地方。壇場每年都為百姓祈福,蒿艾時常被鬼用來祈求神靈顯靈。日后我再次前來尋找石髓,在深紅色的云霞中靜靜坐著誦讀《黃庭經》。
髯仙:長須仙人。
扃(jiōng):關閉。
殘鉛:指道家煉丹用的鉛,這里可能指能讓人延年益壽的丹藥。
長镵(chán):古代的一種掘土工具。
??(zhú):砍、掘。
青冥:指青天,這里可能指幽深的地方。
壇場:舉行祭祀、祈神等活動的場所。
蒿艾:蒿草和艾草,在古代常與祭祀、驅鬼等活動有關。
石髓:傳說中仙人的食物,吃了可延年益壽。
絳云:深紅色的云霞。
黃庭:指《黃庭經》,道教的經典著作。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對道教相關事物的描寫推測,可能創作于詩人游覽張公洞時。當時道教文化較為盛行,詩人或許受到其影響,在游覽過程中,被張公洞的神秘氛圍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追求。
這首詩主旨圍繞對道教仙境和超凡境界的向往,特點是充滿神秘的道教色彩。它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對道家文化的喜愛,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道教文化對詩歌創作的影響。
賢者非無心,園夫自臨課。蓻植日繁滋,芬芳時入座。青蔥春茹擢,皎潔秋英墮。正苦郢中人,逸唱高難和。
?鬌高髻宮樣妝,天風飄飄云錦裳。心華未肯開桃李,縱有粉黛難輝光。怪渠何事長背面,百歲風花能幾見。云收雨散易傷神,齊魯姬姜顏色變。當時畫史筆亦神,風流醞藉作欠伸。丹青意在毫素外,縱使貌得非天人。可憐前代汗青史,薄命佳人類如此。幾多寵極愛歇時,失意長門暗宮里。老人耳冷不欲聞,世人兒子徒繽紛。摩挲喜見法眼凈,為君起炷爐中熏。
于穆大祀,功利相宣。靈壇美報,歷代昭然。介以蕃祉,祚以豐年。土爰稼穡,允協民天。
情同牛女隔天河,又喜秋來得一過。歲歲寄郎身上服,絲絲是妾手中梭。剪聲自覺和腸斷,線腳那能抵淚多。長短只依先去樣,不知肥瘦近如何。
俯長江、不占洞庭波,山拔地形高。對扶疏古木,浮圖倒影,勢壓雄濤。門掩翠微僧院,應有月明敲。物換堂安在,斷碣閑拋。不識廬山真面,是誰將此屋,突兀林坳。上層臺回首,萬境入詩豪。響天心、數聲長嘯,任清風、吹頂發蕭騷。憑欄久,青琴何處,獨立瓊瑤。
寒宵漏永燭花偏,大府堂深甲帳連。歌舞遞呈留院月,沉檀不斷裊爐煙。盟存帶礪家承舊,勛著旂常爵賜先。淇澳昔聞歌衛武,緇衣今為頌公賢。
傾盆暴雨忽淋頭,咫尺驕陽仍照樓。悟得夏云才一片,雹棱應不礙秋收。
華清高樹出離宮,南陌柔條帶暖風。誰見輕陰是良夜,瀑泉聲畔月明中。
隱幾青山時有無,捲簾終日對跳珠。瀑聲穿竹到深枕,雨氣逼花香半湖。剝啄惟應書遠至,宮商不斷鳥相呼。欲傳歸客沉冥意,寫寄南堂水墨圖。
野菊細瑣物,籬間私自全。徒因氣味殊,不為庖人捐。采升白玉堂,薦以黃金盤。愿若南陽守,永扶君子年。
碧紗窗下折緘封,一紙從頭徹底空。料想仙郎無別意,憶人長在不言中。
牛吒吒,蹄趵趵,枯萁嚙盡芳草綠。自晡薄夜不滿腹,擷菜作糜豆作粥。飼饑飲渴兩已足,脫纼解銜就茅屋。不愁饑腸雷轆轆,風檐獨抱牛衣宿。丁男長大牛有犢,明年添種南山曲。
百谷蕃滋,麗乎下土。聿崇明祀,垂之千古。育物惟茂,粒民斯普。報本攸宜,國章咸睹。
隔花窺半面,帶天香、吹動一天秋。嘆行云流水,寒枝夜鵲,楊柳灣頭。浪打石城風急,難系莫愁舟。未了笙歌夢,倚棹西州。重省尋春樂事,奈如今老去,鬢改花羞。指斜陽巷陌,都是舊曾游。憑寄與、采芳儔侶,且不須、容易說風流。爭得似、桃根桃葉,明月妝樓。
李氏當年著佛書,此邦猶記舊居廬。因公尋訪松生語,不識何人為守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