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王彥昭寄蘇景謨青社園亭韻二首 其二
誰道前賢跡已塵,園林氣象邇來新。
高山流水有深意,翠竹黃花如故人。
小隊郊坰時訪客,后堂歌吹獨留賓。
汶陽寂寞無佳賞,臥閣蕭然過一春。
誰道前賢跡已塵,園林氣象邇來新。
高山流水有深意,翠竹黃花如故人。
小隊郊坰時訪客,后堂歌吹獨留賓。
汶陽寂寞無佳賞,臥閣蕭然過一春。
誰說前代賢人的遺跡已化為塵埃,園林的景象近來煥然一新。高山流水蘊含著深遠的情意,翠竹黃花就像舊日的友人。有時帶著小隊人馬到郊外去拜訪客人,在后堂聽歌奏樂獨自留住賓客。汶陽之地寂寞沒有美好的景致可欣賞,我在空蕩的樓閣中寂寥地度過了一個春天。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邇來:近來。
高山流水:出自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這里有深意。
翠竹黃花:指眼前的自然景物。
小隊:指人數較少的隊伍。郊坰:郊外。
歌吹:歌唱和吹奏樂聲。
汶陽:地名。
臥閣:指閑居的地方。蕭然:空寂、冷落的樣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或聽聞青社園亭后,次王彥昭寄給蘇景謨的韻而創作此詩。當時詩人或許處于相對閑適又有些寂寞的狀態,在汶陽之地生活,借詩表達自身感受。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園林新景和自身生活狀態,突出園林景色的清新及個人的寂寞心境。語言質樸,意象運用巧妙,展現了一定的生活情趣和文人雅致。
浮生不定若蓬飄,
林下真僧偶見招。
覺后始知身是夢,
更聞寒雨滴芭蕉。
香爐一峰絕,
頂在寺門前。
盡是玲瓏石,
時生旦暮煙。
浙江悠悠海西綠,
驚濤日夜兩翻覆。
錢塘郭里看潮人,
直至白頭看不足。
昔時丈人鬢發白,千年松下鋤茯苓。
今來見此松樹死,丈人斬新鬢發青。
歲歲云山玉泉寺,
年年車馬洛陽塵。
風清月冷水邊宿,
詩好官高能幾人。
金谷園中數尺土,
問人知是綠珠臺。
綠珠歌舞天下絕,
唯與石家生禍胎。
玳瑁床頭刺戰袍,
碧紗窗外葉騷騷。
若為教作遼西夢,
月冷如丁風似刀。
一株金染密,數畝碧鮮疏。避暑臨溪坐,何妨直釣魚。
斑多筒簟冷,發少角冠清。避暑長林下,寒蟬又有聲。
不道沙堤盡,猶欺石棧頑。寄言飛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錢塘郭,長驅白浪花。吞吳休得也,輸卻五千家。
古樹欹斜臨古道,
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見樹少時,
樹見行人幾番老。
煬帝龍舟向此行,
三千宮女采橈輕。
渡河不似如今唱,
為是楊家怨思聲。
紅蕉曾到嶺南看,
校小芭蕉幾一般。
差是斜刀剪紅絹,
卷來開去葉中安。
守隘一夫何處在,長橋萬里只堪傷。
紛紛塞外烏蠻賊,驅盡江頭濯錦娘。
枝枝轉勢雕弓動,
片片搖光玉劍斜。
見說木蘭征戍女,
不知那作酒邊花。
三川水上秋砧發,
五鳳樓前明月新。
誰為秋砧明月夜,
洛陽城里更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