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饒倅陳伯模朝奉二首郡事 其一
畫戟東南第一州,番君斥大漢家侯。
王祥別乘開風采,顏駟潛郎識滯留。
投缿里豪空兩獄,發硎刀刃失全牛。
昨聞鈴閣仍豐暇,身臥云濤最上頭。
畫戟東南第一州,番君斥大漢家侯。
王祥別乘開風采,顏駟潛郎識滯留。
投缿里豪空兩獄,發硎刀刃失全牛。
昨聞鈴閣仍豐暇,身臥云濤最上頭。
此地是東南配備畫戟的第一州郡,番君被封斥為大漢的列侯。陳伯模像王祥一樣擔任別駕展現風采,也像顏駟做小官知曉仕途不順。他投放竹筒讓鄉里豪強伏法,兩獄為空,如同剛磨好的刀刃宰牛游刃有余。昨天聽說他在鈴閣公務閑暇,仿佛置身云濤最上頭般自在。
畫戟:古代儀仗兵器,這里指州郡有威嚴。
番君:指吳芮,秦末漢初被封為長沙王。
王祥別乘:王祥曾任別駕,這里以王祥比陳伯模。別乘,別駕的別稱,是州刺史的佐吏。
顏駟潛郎:顏駟久為郎官不升遷,這里借指仕途不順。
投缿:投放竹筒,讓人投書舉報,以打擊不法。
發硎刀刃失全牛:出自“庖丁解牛”,比喻處理政務得心應手。
鈴閣:指州郡長官辦事的地方。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是作者在陳伯模擔任饒州副職時所作。當時可能當地官場存在一些問題,而陳伯模到任后展現出治理才能,作者因此寫詩相贈,表達對他的贊賞。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陳伯模的為官能力和風采。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使詩歌富有文化內涵。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贈詩贊人的文學風氣。
天上風云多變幻,
人間枉競巧千般。
愚人空向天公乞,
人巧無如天不看。
昨見城闉未死人,青蠅千萬已周身。憐渠父母初生日,憂暑憂寒幾許仁。
涂松市上漆溪濱,多少嗷嗷丐乞人。不道孤舟風雪里,老夫亦是一饑民。
鍋無粒粟灶無薪,只有松楸可濟貧。半賣半燒俱伐盡,可憐流毒到亡人。
年年村鼓響鼕鼕,知是田家樂社公。不道今年逢社日,但聞人哭水聲中。
鄉村疫癘肆流行,死者如麻實可驚。天獨憖遺應有意,要令操筆寫民情。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可嘆時。
固有命焉剛不信,是無天也果能欺。
才高正被聰明使,身貴方為利害移。
無計奈何春又老,堯夫非是愛吟詩。
十戰秋風落拓身,
青杉襟上淚痕新。
到今報國攄忠憤,
還是當年下第人。
屢厄未濟旅,
難逢既濟豐。
巽謙能自降,
蹇困詎為窮。
三老龐眉并杖鳩,同于韓麓跨青牛。問君何事相攜手,祗謂山人助一籌。
海上三飛白鶴來,草堂椿樹五云開。百年聚首商山會,念我徘徊首重回。
壽星二百還右四,中有仙人并吾翁。喜狎鳳皇瞻紫氣,登臺猶共賦雄風。
興闌一葉下瀛州,白發爭妍白水秋。瞬息片帆滄海近,誰人能并李膺游。
潯陽江上督郵誰,
能使陶公去不疑。
今代廬山非昔日,
督郵能酒更能詩。
金門次第曉鐘開,日午千官帶笑回。溫旨今朝從內出,尚書復過阿爺來。
媚祠香火遍東南,頻死誰憐耿少參。當日只緣爭一拜,千秋留取作佳談。
圣主求賢席未安,容容默默且彈冠。書生底用狂搖舌,多少當年老諫官。
漁陽疊鼓風沙戰,潑水淋漓舞胡旋。
此時太息念鑾輿,玉體能勝寂寞無。
六宮遭亂多奔迸,不復梨園歌舞盛。
著鞭儻未蹂龍庭,我瑟雖調何忍聽。
長江縈繞地膏腴,
風氣相連不甚殊。
自是苦根分彼此,
致令苦筍勝宜都。
往事付朝云。惹取愁霜染鬢新。最是畫簾垂細雨,黃昏。翠羽啁啾獨掩門。
明月認前身。一段冰綃漬淚痕。只有真真呼不起,傷神。竹外疏花又返魂。
江城催節雨,入暮轉霏微。
春逼梅先放,寒欺燕未飛。
誰能同禹惜,吾始覺蘧非。
明發成何計,青山斸故薇。
隨風咳唾珠和玉。歸心愛讀醒余曲。
一卷擲金聲。雙夸云雁綾。
猗蘭難伍草。遁跡江湖老。
相約過前溪。穿花醉碧堤。
風塵正澒洞,畿甸況空虛。
白挺交衢亂,紅鐙閃月疏。
土沙卿相血,豺虎帝王居。
重我鸰原痛,張圖問野漁。
巧月巧云今夜巧,
其如巧事易消磨。
年年乞巧天依舊,
笑我癡頑奈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