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壽二首 其一
慶日三陽近,高門附帝居。
迎祥春入暮,獻壽晚連裾。
中子今持節,諸孫日誦書。
始知題萬石,未足大吾閭。
慶日三陽近,高門附帝居。
迎祥春入暮,獻壽晚連裾。
中子今持節,諸孫日誦書。
始知題萬石,未足大吾閭。
喜慶之日臨近三陽開泰之時,高門大族緊挨著帝王居住之地。迎接祥瑞之兆春天已近暮時,眾人獻壽到晚還衣裾相連。二兒子如今持節為官,孫子們天天誦讀詩書。這才知道題寫‘萬石’,還不足以光大我家門庭。
三陽:三陽開泰,冬去春來、吉祥順利的象征。
附帝居:靠近帝王居住的地方,指地位顯貴。
連裾:衣裾相連,形容人多。
中子:排行居中的兒子。
持節: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后泛指在外擔任重要官職。
題萬石:西漢石奮及其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號奮為‘萬石君’,后以‘萬石’稱顯貴之家。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內容推測,可能是在家族有喜慶之事,如重要節日或家族成員取得成就時所作。當時家族地位顯貴,子弟出息,詩人滿懷自豪之情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家族的興盛與榮耀。其突出特點是通過描寫家族的喜慶場景和子弟的作為來展現家族實力。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貴族家庭的生活和情感。
圣者盜不已,智人安可欺。所操非豚蹄,所攘非一雞。而我坐嘆息,虛名空爾為。天子臨軒霽顏色,妻兒閉戶啼寒饑。
兄弟江南身塞北,雁飛猶自半年馀。夜來因得思鄉夢,重讀前秋轉海書。
謝子患難友,行義侔古賢。浮海同歸來,買山苦無錢。云有桃源居,先世曾墾田。今晨暫辭我,借得漁人船。翹首眺八極,滿目多風煙。但求避世地,寧希拔宅仙。君沿桃花水,或得古洞天。仙人多賢達,當與君周旋。徑將今世人,置之太古前。莫便不歸來,令我思渺然。昔者陶靖節,為文工寓言。鑿空出漁人,飛花滿仙村。遂使啖名者,處處名桃源。蓬萊古仙島,清淺生沙痕。滄桑一轉瞬,變遷安足論?變遷猶自可,況復成沉淪?龍伯釣鰲后,三山今無存。恐君到桃源,已異昔所聞。租稅遍桑麻,丁役及子孫。桃花斫為薪,漁舟覓無門。君當廢然返,就我同灌園。送君古渡頭,黯然為銷魂。顥氣海上來,莽莽風塵昏。
峨峨高閣矗云端,此日登臨眼界寬。歸雁遠從云外落,好山留向雪中看。徑荒苔蘚埋陳跡,地僻梅花耐早寒。湖上風光無限好,一聲長笛倚闌干。
清曉林禽百種鳴,春寒漸暖變新聲。向陽死草青先茁,解凍枯池綠再生。太子四門何足怪,麻姑三海自堪驚。回頭最念兒童輩,不識燈宵舊太平。
宦游五載住中川,似與邦人有夙緣。昔日江山知好在,舊游人物想依然。吾衰無復逢梅福,子去惟應夢阿連。或問故侯霜鬢未,為言潘令是齊年。
山頂噓云黑似煙,修篁高柳共昏然。鳥啼一夜勸歸去,誰道東川無杜鵑。
死生固可嗟,一謫輒不返。君恩非不深,奈爾道路遠。反初不忍歌,折臂信能遣。已矣何足論,幸子真入眼。
恩深者親,義重者君。恩義兩得,始謂之人。
風靜千松閑,月明眾山朗。獨坐觀此心,悠然隔塵想。萬象復何有,一葉檐前響。至理不可見,空中若來往。惟看山頭云,道心與俱長。
居者與行者,勞勞同一嘆。天恩才咫尺,民氣不衣冠。地況窮荒遠,人兼瑣尾殘。臨門圖一幅,誰上九重看?
理罷絲桐月色瑩,小窗無語黃昏靜。銀鐙挑盡夢初成,飄然似入蓬萊境。蒼松古柏若龍盤,瑤草琪花滿三徑。玉洞玲瓏路漸深,青鸞白鶴聲相應。娉婷仙子笑來迎,謂予到此游何勝。俄而引至玉樓中,笙歌齊奏方開飲。麟脯瓊漿取次供,冰桃雪藕還貽贈。須臾筵散步層巒,舉頭四望如明鏡。峰回路轉近林泉,丹桂香清風露冷。塵寰回首隔千重,山水蒼茫不可竟。方擬躡云天上游,鄰雞喔喔旋驚醒。窗前月色尚微微,四壁寒光浸孤影。
烽火春城正荷戈,□□清隱奈君何。山深興逐云霞遠,天澗恩承雨露多。尚使斯民躋泰域,未應吾道變頹波。百年且向東風里,釃酒當筵舞太阿。東風日日候鳴珂,為問山中近若何。坐對一庭桑梓合,笑看三徑菊松多。前林日暖鶯遷木,隔岸云深豕涉波。尚想華堂春晝永,管弦雜沓間陽阿。
簾捲輕風生午涼,槿花半落野棠香。山深白日柴門靜,松外煙消鶴夢長。
莫向春風憶舊游,老年懷抱不禁愁。自來自去堂前燕,相逐相呼樹底鳩。行樂有孤靈運屐,笑談無復庾公樓。武昌門外多官柳,能有幾株今尚留。前溪一夜漲痕高,添得磯頭學坐茅。官職已辭如靖節,禪心不競似參寥。隔簾花影翻紅雨,繞屋松聲捲翠濤。酒侶詩儔來往熟,不妨迂步向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