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太皇太后挽詞四首 其二
定策元豐末,勞謙圣烈光。
外家深自抑,俊德盡明揚。
恭儉隆三世,寛仁覆萬方。
功成身不處,仙駕白云鄉。
定策元豐末,勞謙圣烈光。
外家深自抑,俊德盡明揚。
恭儉隆三世,寛仁覆萬方。
功成身不處,仙駕白云鄉。
在元豐末年參與制定國家大計,太皇太后勤勞謙恭,圣德光輝閃耀。外戚家族能自我抑制勢力,賢能之士都得到了舉薦重用。她恭謹節儉使三代興盛,寬厚仁愛恩澤遍及天下。成就大功卻不居功,如今仙逝前往白云之鄉。
定策:決定國家大事,這里指太皇太后在元豐末年參與重要決策。
勞謙:勤勞謙恭。
圣烈:圣德光輝。
外家:指太皇太后的娘家。
俊德:賢能之士。
明揚:舉薦、選拔。
隆:使興盛。
三世:指三代。
覆:覆蓋,這里有恩澤遍及之意。
不處:不居功。
白云鄉:指仙鄉,古人認為仙人居住在白云繚繞之處。
此詩應是太皇太后去世后,皇帝為表達對她的追思與敬意而作。元豐末年是北宋政治的一個關鍵時期,太皇太后在當時可能發揮了重要的決策作用,其賢德與功績為世人所稱贊。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太皇太后的賢德與功績。突出特點是用詞莊重,情感真摯。它體現了太皇太后在北宋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當時朝廷對她的敬重。
畫閣蘭膏欲盡初,小窗留住玉蟾蜍。欲知此地愁多少,一夜秋聲入井梧。
此夜秋懷誰得知,幽蟲相語替人悲。自從啼破黃昏后,直到寒窗無月時。
瞳瞳日出大明宮,
天樂遙聞在碧空。
禁樹無風正和暖,
玉樓金殿曉光中。
和戎詔下破群疑,
無復旄頭彗紫微。
屈己銷兵宜有報,
先看長樂版輿歸。
春山淡冶如笑,風光鮮潔。梵閣斜盤碧磴,恰千點瓊葩,瓏瓏才結。
花明玉凈,小斗山窗鶯語滑。憐少室、珠樹輕分,天花無著姿清絕。
想只有、山間白月。還記省、鬘陀根節。誰伴深林清苦,只幽澗蘭心,亂崖石發。
孤情絕照,古寺誰曾經浪折。半檐花,千嶂瀑,看煞難分別。
殷勤餉酒山中客,
獨酌遙知懶獨登。
一片閒云如可愛,
清時誰曰味無能。
石尤風急駐蘭橈,兩夜扁舟獨聽潮。
山水生來元有分,云霞天際忽相招。
風歸羽駕聞環佩,峽約江聲咽洞簫。
未信出山為小草,隨緣何地不逍遙。
虛空為鼓,
須彌為槌。
要打便打,
莫問是誰。
汝纖我瘦不差池,
對倚紅闌不語時;
十索十香空有恨,
共君無事莫相思!
只在秋江上,高飛竟不還。
君應憐遠漢,吾豈戀區寰。
云冷難成夢,月明疑扣關。
此時還憶汝,何處訪蓬山。
神玉曜靈津,七元煥神扉。
虛遷方寸里,一躍登大微。
妙音乘和唱,高會亦有機。
齊此天人眄,協彼景晨飛。
總轡六合外,寧有傾與危。
幾人師保冠群公,更睹河渠繼禹功。
此日情傾三徑客,向來才敵萬夫雄。
五云繞映宮袍色,綠野春連玉樹叢。
莫羨東山能著屐,虞廷還憶舊司空。
茫茫八百年間事,起陸龍蛇日泯棼。
歲月忍編黃帝歷,蒼生猶作義兒軍。
君朝法重期相斫,舊國兵多史不文。
欲繼廬陵哀五代,傷心民族未能分。
花縣郎君采石春,
何由得及寂寥村。
土功沾惠交歡處,
共說流傳子更孫。
文章藉神來,能事豈相迫。
雪山供眼前,寢饋異方客。
潛蓄觀嵐籟,沉吟坐向夕。
正覺惟安忍,何往非所適。
謝公外死生,修短安足戚。
賞心乏良知,美人千里隔。
建言空安排,妙句屢堪摘。
沉照通道情,拯溺傷崩析。
悠悠誰與論,嘉誨俟良覿。
百年書墨兩三行,淚落西風可斷腸。
白璧驚埋新壟壤,青簾忍見舊文章。
精魂想像梅花月,寤寐凄涼屋角霜。
何處樓頭人不寐,夜深吹笛到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