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遲田舍雜詩九首 其七
老佛同一源,出山便異流。
少小本好道,意在三神洲。
子房見黃石,愿封小國留。
終老預人事,斷谷為呂憂。
老佛同一源,出山便異流。
少小本好道,意在三神洲。
子房見黃石,愿封小國留。
終老預人事,斷谷為呂憂。
老子和佛教本是同一源頭,一旦入世發展就有了不同走向。年少時本就喜好道家之道,心中向往著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張良遇見黃石公得到奇書,只愿受封留縣這個小地方。他一生參與世間事務,最后辟谷還因呂后的事情而擔憂。
老佛:老子和佛教。
三神洲: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子房:張良,字子房。
黃石:黃石公,曾授張良《太公兵法》。
留:留縣,張良被封留侯。
斷谷:即辟谷,不食五谷,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
呂:呂后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作者可能處于對道家思想有所思考,且看到現實中人們在理想追求和現實事務之間的矛盾。可能作者自身也面臨著出世與入世的抉擇,借詩表達內心感受。
這首詩主旨圍繞道家追求與現實人事的矛盾。其特點是用典豐富,借歷史故事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道家思想和人生選擇的思考。
海東誰敵手,歸去道應孤。
闕下傳新勢,船中覆舊圖。
窮荒回日月,積水載寰區。
故國多年別,桑田復在無。
漢代多豪族,恩深益驕逸。
走馬踏殺人,街吏不敢詰。
紅樓宴青春,數里望云蔚。
金缸焰勝畫,不畏落暉疾。
美人盡如月,南威莫能匹。
芙蓉自天來,不向水中出。
飛瓊奏云和,碧簫吹鳳質。
唯恨魯陽死,無人駐白日。
山擁飛云海水清,天壇未夕仗先成。
千官不起金縢議,萬國空瞻玉藻聲。
禁火曙然煙焰褭,宮衣寒拂雪花輕。
側聞左右皆周呂,看取從容致太平。
看花興未休,已散曲江游。
載筆離秦甸,從軍過洛州。
嵩云將雨去,汝水背城流。
應念依門客,蒿萊滿徑秋。
太和琴暖發南薰,水闊風高得細聞。
滄海舉歌夔是相,歷山回禪舜為君。
翠微呼處生丹障,清靜封中起白云。
今日病身慙小隱,欲將泉石勒移文。
海風卷樹凍嵐消,憂國寧辭嶺外遙。
自顧勤勞甘百戰,不將功業負三朝。
劒澄黑水曾芟虎,箭劈黃云慣射雕。
代北天南盡成事,肯將心許霍嫖姚。
杳杳諸天路,蒼蒼大滌山。
景輿留不得,毛節去應閑。
相府舊知己,教門新啟關。
太平匡濟術,流落在人間。
會稽詩客趙能卿,往歲相逢話石城。
正恨故人無上壽,喜聞良宰有高情。
山朝佐命層層聳,水接飛流步步清。
兩火一刀罹亂后,會須乘興雪中行。
先生訣行日,曾奉數行書。
意密尋難會,情深恨有余。
石橋春暖后,句漏藥成初。
珍重云兼鶴,從來不定居。
子儀不起渾瑊亡,西幸誰人從武皇。
四海為家雖未遠,九州多事竟難防。
已聞旰食思真將,會待畋游致假王。
應感兩朝巡狩跡,綠槐端正驛荒涼。
雙魚迢遞到江濱,傷感南陵舊主人。
萬里朝臺勞寄夢,十年侯國阻趨塵。
尋知亂后嘗辭祿,共喜閑來得養神。
時見齊山敬亭客,不堪戎馬戰征頻。
常時憶討論,歷歷事猶存。
酒向余杭盡,云從大滌昏。
往來無道侶,歸去有臺恩。
自此玄言絕,長應閉洞門。
爪牙柱石兩俱銷,一點渝塵九土搖。
敢恨甲兵為棄物,所嗟流品誤清朝。
幾時睿算殲張角,何處愚人戴隗囂?
跪望嵕山重啟告,可能余烈不勝妖。
曾逐旌旗過板橋,世途多難竟蓬飄。
步兵校尉辭公府,車騎將軍憶本朝。
醉里舊游還歷歷,病中衰鬢奈蕭蕭。
遺簪墮履應留念,門客如今只下僚。
邪氣奔屯瑞氣移,清平過盡到艱危。
縱饒犬彘迷常理,不奈豺狼幸此時。
九廟有靈思李令,三川悲憶恨張儀。
可憐一曲還京樂,重對紅蕉教蜀兒。